第47頁 (第2/3頁)
郭廉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開前路。
1 [唐]張懷瓘:《書議》。
2 [唐]張懷瓘:《書議》。
3 [宋]黃庭堅:《山谷題跋》。
1 王蒙《風格散記》,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 版,第1 頁。
1 [明] 王世貞:《藝苑危言&iddot;附錄&iddot;淳化閣帖十跋》。
對於王獻之來說,其書法藝術在&ot;媚&ot;這一點上有所發展和前進。羊欣在《採古來能書人名》評論王獻之書法時雲: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
道家揚柔抑剛,崇尚陰柔之美,東晉時代大多數名士、學人信仰道教,所以&ot;媚&ot;是很高的審美評價。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在評論丘遲詩風時,有&ot;點綴映媚&ot;之語,&ot;媚&ot;,顯然是褒意。就在這時代的張懷瓘卻說:&ot;逸少草有女郎才,無丈夫氣,不足貴也。&ot;後來有人將&ot;媚&ot;與&ot;媚俗&ot;、&ot;媚世&ot;、&ot;獻媚&ot;引伸聯絡,甚至相提並論,&ot;媚&ot;便含有貶義了。其實沒有陰柔的秀美也無所謂陽剛的壯美,它們是相反相成的統一體,在現實生活中這兩種美都不可缺少。對於壯美、秀美在個人愛好上人們有權選擇,但厚此薄彼,進行褒貶、揚抑,不是正確之舉,清錢泳在《履園叢話&iddot;書學》中說:一人之身,情致蘊於內,姿媚見乎外,不可無也。作書亦然,古人之書,原無所謂姿媚者。自右軍一開風氣,遂至姿媚橫生,為後世行草祖法。今人有謂姿媚為大病者,非也。&ot;姿媚&ot;、&ot;媚趣&ot;是一個美學概念,原有特定的含意,應該正名。以&ot;媚&ot;稱著的二王書法將世代相傳,流芳千載,使人們得到輕鬆愉快的美的享受。
王氏父子自小都是出生在顯貴豪門之家,生活環境優裕,受過良好的書法教育,有趣的是他們年幼時都們於言。&ot;二王&ot;相比,畢竟各自的境遇、經歷不同(例如王羲之仕途多舛,而王獻之仕途通達),他們的藝術風格、特色以及他們的書法給人的藝術感覺也不盡相同,結形取態也有差別。在這方面評述不少,現分列如下。
王羲之王獻之龍躍天門,虎臥鳳閣。驚風撥樹,大力移山。
剛健中正,流美而靜。剛用柔顯,華因實增。
簪據禮樂。逸氣縱橫。
清韻為主,奔放次之。奔放為主,清韻次之。
字以骨勢勝。字以媚趣勝。
筆畫略短。筆畫偏長。
用筆內擫,收斂為主。用筆外拓,放縱為主。
藏鋒為多,節奏舒緩。露鋒較多,節奏較峭急。
就總體而言,書法家的藝術水準有高下之分,在一般情況下區分起來並不困難,但有時候對某些作品來說就很難裁決。展覽篩選書畫作品,最初很容易在眾多的作品中剔除一些相形見絀的作品,但後來再分優劣就困難了,有人認為這件作品是上品,有的則發表不同看法,究其原因是有些作品在一個層次上。
王獻之與王羲之的書法,他們的藝術水平都比較高,幾乎是在一個層次上。一定要準確地分出他們的高下來,筆者認為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各有特色,各人有各人的風格,各人有各人的成就、貢獻。有些評論家(包括書法家)根據自己的審美觀、喜好以及出於某種需要所下的結論含有不少主觀因素。
正因這樣,有些評述不盡相同,有不少是截然相反的結論,這也不足為怪。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