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第1/3頁)
郭廉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譬成章第十二
凡學書之道,有多種焉。初業書要類乎本,緩筆定其形勢,忙則失其規矩。若擬目前要急之用,厥理難成。但取形質快健,手腕輕便,方圓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小字易,而忙行筆勢;莫以大字難,而慢展毫頭。如是則筋骨不等,生死相混。倘一點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畫失節,如壯士之折一肱。予《樂毅論》一本,書為家寶,學此得成,自然成就,勿以難學而自情焉。
《譬成章》為《筆勢論十二章》的最後一部分,是說明書法成功之道的。要求書法家在書寫時要從容不迫,&ot;緩筆定其形勢&ot;,所謂形勢即包括每一個字的動感和整篇構成的氣勢。學習書法不能急功近利,追求一時的功用、名利,欲速成功,炫耀某一技藝,便難以得到書法的真諦,更談不上成功。字的形體要爽快明朗,質地剛健有力。用筆的方圓,字的大小不能對立,要相互協調,不能以為小字容易,就忙於追求其姿態,不要以為大字難,就遲疑不決,筆勢不爽。如果是筋骨配合不當,敗筆混雜其中,缺少生氣,就像一個人病痾纏身。最後指出要勤學苦練,&ot;勿以難而自情焉&ot;。
四、《記白雲先生書訣》
天台紫真謂予日:&ot;子雖至矣,而未善也。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寶齊貴,萬古能名。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太則風神生。把筆抵鋒,肇乎本性。力圓則潤,勢疾則澀;緊則勁,險則峻;內貴盈,外貴虛;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遠;望之惟逸,發之惟靜。敬茲法也,書妙盡矣。&ot;言訖,真隱子遂鐫石以為陳跡。維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將軍王羲之記。
這篇以假設白雲先生口吻陳述的書論歷來多有爭論,有人認為此文決非王羲之所撰,其理由是這篇書論南宋以前的古籍從未載入,只是在《書苑青華》中才見於此篇。此文最後署有&ot;維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將軍工羲之記&ot;,有明顯的破綻,因為王羲之視右軍官職如芥子,據《法書要錄》記載,王羲之有四百六十五帖,無一自己用右軍署名的。不過傳王獻之《進書訣疏》雲:&ot;臣念父羲之字法為時第一,嘗有《白雲先生書訣》進於先帝之府&ot;,因此,輕意否定此篇是王羲之所撰值得研究。有人推測此篇可能是王羲之所撰,只是最後一句是別人後來加上去的。陰陽的理論雖然在六朝以前就已出現,但將書法稱為&ot;書道&ot;是從六朝開始的,純以&ot;道&ot;論書是較早的書論,此論言簡意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雖不能武斷他說非王羲之莫屬,但不是一般人所為,這是無庸置疑的,也許此文意旨深邃,人們以仙人對右軍所云的形式出現。王獻之的《論書表》中也曾編造過故事,遇見仙人,人們很容易推測這是兩位信奉道學的父子玩的共同手腕。天台,是指浙江東部的天台山,隋代,敕建佛教寺廟國清寺,成為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天台在隋代後不以道名世,在隋代前不以佛名世。從道士與天台相聯絡一事分析,本篇出自六朝可能性較大。王羲之在六朝名望已很高,距他死後時間不長,隨便編造的他的文論,恐難以取信於人。綜上所述,《記白雲先生書訣》不能完全排除是王菱之所撰,或其精神實質可能是王羲之的思想。
首先,開頭虛擬紫真道士說的話:&ot;你書法雖然很好,已達到極佳的境界,但還不能稱為大善,因未曾涉及書道的根本、書法的氣韻。&ot;&ot;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ot;混元從字面上看是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狀態,混元之理是天地萬物生成之理,這就是所謂的&ot;道&ot;。古人認為人與自然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親和為一的關係。人是自然萬物中的一分子,人只有與自然同呼吸共命運,自己才有存在的意義,才能真正地獲得生命。天人合一的哲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