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第1/3頁)
郭廉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羲之自小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他的曾祖父王祥、王覽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晉書&iddot;王祥傳》雲:&ot;(王祥)疾篤,著遺令訓子孫曰:夫言行可履,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行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於讓,此五者立身之本。&ot;&ot;其子皆奉而行之&ot;,王覽也強調要&ot;服仁履義&ot;。據此,王羲之的儒家思想是有家庭淵源的。
王羲之一方面想用世,另一方面又很想遁世,他在《十七帖》裡說過這樣的話:&ot;吾為逸民之懷久矣&ot;。在《誓墓文》中說:&ot;每仰詠老氏、周任之誡&ot;,&ot;止足之分,定之於今&ot;。老氏之誡是指&ot;知足不辱,知止不殆&ot;。
至於周任之誡分明是&ot;陳力就列,不能者止&ot;。1同樣都是知足的意思。王羲之在《蜀都帖》中寫道:省足下別疏,具彼山川諸奇。揚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遊目意足也。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彼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嶺(氓嶺)、峨嵋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於彼矣。
這是王羲之致益州刺史周撫的信札,其大意是:你信中所說的奇異的山川,揚雄的《蜀都賦》、左思的《三都賦》都沒有記述。那雄奇的山川,只有遊覽觀瞻後才能意足。如可能成行,我當告知,望請迎接,如遲誤這一時機,真當以日為歲了。你鎮守巴蜀,朝廷沒有調動之理。我真想趁你在巴蜀時與你一起登汶嶺、峨嵋山而還,那可是一件不朽的盛事。王羲之不僅嚮往西土山川,而且對巴蜀鹽井、火井、秦漢的遺蹟、名人的後代十分關心,為何如此?除了他自己所說的&ot;欲廣異聞&ot;之外,與他信仰道教有關,五斗米道是東漢張陵在四川鵠鳴山創立的,後傳子張衡,張衡死後傳其子張魯。祖孫三代均稱&ot;天師&ot;,張魯在巴蜀布五斗米道達三十餘年1,巴蜀是王羲之向2 魯迅:《而已集&iddot;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年版。1 《論語&iddot;季氏》。
1 道教各派中創立較早的一派(即正一道),以東漢創始人張道陵為天師。因入道部須交五斗米,故名。西晉後在一部分士大夫中傳播,一部分仍在農民中隊事秘密活動,東晉時孫恩、盧循領導的農民起義,前後達十餘年之久。
往的一方樂土。根據道教教義&ot;得道者,上能棘身於雲霄,下能潛泳於川海&ot;1。在山川景色的欣賞中會產生&ot;得道昇仙&ot;的&ot;移情&ot;,得到&ot;神超形越&ot;美的享受,王羲之是一位虔誠的五斗米道的信奉者,故他有崇拜山嶽的觀念。所以王羲之喜好遊歷名山大川,熱愛大自然,除了一般文人雅士共有的原因以外,還有宗教信仰的深層次原因。
他還說:&ot;吾年垂耳順,推之人理,得爾,以為厚幸,但恐前路轉,欲逼耳。以爾,要欲一遊目位領(氓嶺),非復常言。&ot;2年垂耳順,為五十九歲了,就在這一年他仙逝了,此帖可能是他的絕筆之作,他沒有料到自己已不可能赴峨嵋遊目,但他曾去過東海。
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遊,弋釣為娛。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採藥石不遠千里,遍遊東中請郡,窮諸名山,泛滄海,嘆日:&ot;我卒當以樂死。&ot;他與道士許邁交往甚密,為其寫過傳記,他們採藥,服藥,朝夕相處。《晉書&iddot;郗愔傳》雲:會弟曇卒,益無處世意。在郡優遊,頗稱簡默,與姊夫王羲之、高士許詢(玄度),並有邁世之風,俱棲心絕榖,修黃老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