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第2/3頁)
[美]A·T馬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情,在很大程度上使這種缺陷得到了彌補。仍然需要講明的是,這個政府由於上面已經提到的原因,已經變得非常軟弱;如今,由於荷蘭民族分裂成相互仇恨的兩大部分,使其更加軟弱了。這兩大部分中,一部分是當時執政的商人(市長和鎮長),他們贊同所描述的聯盟制共和國;另一部分人則希望建立在奧蘭治王室統治下的君主政府。主張共和的那一派希望,如果有可能的話,應該與法國聯盟,並且希望有一支強大的海軍;而擁護奧蘭治王室的一派則支援英國,因為奧蘭治王子與英國王室的關係極其密切,他們主張擁有一支強大的陸軍。處於這種情況下的政府,加之其人口數量不足,幅員狹小,所以說1660年北部七省聯合體,以及它的大量財富和對外活動,很像一個靠興奮劑維持的人一樣。人為的力量不能無限期的維持下去,但是非常奇怪地看到了這個小國,儘管其人口數量和幅員無法與英、法兩國相比,但它卻經受住了他們的單獨進攻和長達兩年之久的兩者聯合進攻。它不僅沒有被摧毀,而且也沒有喪失它在歐洲的地位。他們把這種偉大的奇蹟部分歸因於一個或二個人的判斷能力,但是主要應歸因於他們的海上力量。
英國的情況不同於荷蘭和法國,其介入即將爆發的戰爭是較適宜的。儘管它是君主政府,並且國王手中握有很多實權,但是國王不能完全隨心所欲地決定這個王國的政策。他不得不認真地對待人民的情緒和希望;而在法國,路易國王卻用不著這樣做。路易為法國所得到的,也為他自己得到了,法國的光榮就是他自己的光榮。英國的查理首先是為他自己的利益,然後才是為英國的利益;但是,由於查理國王總是不能忘記過去,所以他下決心想盡一切辦法不再重演他父親被斬首的悲劇,也不再過他自己曾過過的那種被流放的生活。因此,當危機迫在眉睫時,他會順從英國人民的意志。查理本人憎恨荷蘭,他憎恨它是一個共和國,他憎恨現存的荷蘭政府,是因為這個政府在國內事務中反對他的親戚‐‐奧蘭治王室。現在他更憎恨它,是因為他在流放時期,共和國曾作為與英國的克倫威爾政府媾和的條件,把他從荷蘭趕了出去。查理被法國接納,是由於他在政治上得到了一個將要成為獨裁統治者的同情,也可能是由於他對羅馬天主教的偏愛,而更大的可能是由於法國國王路易給他錢、使他基本上擺脫了英國議會的控制。但是,查理在追求他自己的這些志向時,不得不考慮英國人的一些既定希望。英國人和荷蘭人同屬一個家族,並且具有相類似的條件,在控制海洋和貿易上,英國人被宣稱是荷蘭人的競爭對手;並且由於荷蘭人是當時家族的領導,使英國人更渴望得到這些,也更懷恨在心。一個特殊的引起英國人極為不滿的原因,是由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所做所為,&ldo;該公司要求壟斷東方的貿易,並且與遠方的君主(侯爵)商議責成他們關閉所轄領地不對外國開放,這樣不僅把英國人趕出了荷蘭殖民地,而且還把他們從荷蘭東印度公司所有的勢力範圍內驅逐出去。&rdo;英國人意識到了自己有較強大的力量,希望抑制荷蘭在政治上所起的作用,甚至在英國共和時期,就曾尋求把一種聯合強加於兩個政府之上。於是英國人對荷蘭人的敵對情緒和仇恨,首先支援了查理國王的意願。因為幾年來法國在歐洲大陸上已經不令人望而生畏了,這種意願便越來越強烈。然而,當路易十四的侵略意圖被普遍認識到時,英國人,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很快都感覺到了法國像一個世紀以前的西班牙一樣,孕育著極大的危險。西屬尼德蘭(比利時)劃歸法國後,將有助於法國征服歐洲,並且將給予荷蘭和英國的海上力量的以沉重的打擊,因為不能期望路易會允許斯海爾德(埃斯科)河和安特衛普港繼續關閉。上述兩個港口的關閉是按照荷蘭迫使軟弱的西班牙籤訂的條約實施的。安特衛普港對貿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