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也有比較大的種植範圍。二來麼,受眾比較廣,在利益驅使下,有些商人總會在儲存和運輸上下功夫,使其能送到京城銷售。
芒果相對而言就是另一回事了不過芒果也有芒果的好處,如果摘下還是青色的未成熟芒果,運輸時不僅不怕磕碰,‘保質期’也會大大延長!在這個過程中,芒果甚至會慢慢成熟,最後呈現出漂亮的明黃色。
現在送來的芒果就是這樣的。
“杧果?”羅頌貞這個司膳內人,見慣了稀罕食材的也不認得芒果,便問了一句:“杧果是哪一個?”
“就是黃的那個。”箱子裡的水果不止一樣是黃的,不過既是黃的,羅頌貞還不認得的,就只有那一樣而已,所以一說就知道了。
送東西的宮女離開後,羅頌貞還有些奇怪道:“娘娘怎麼點名要這南邊來的杧果?難不成以前吃過?可以前咱們玉殿沒得過這個啊別說咱們玉殿了,這東西怕是宮裡都不多見,上回進貢來都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的事兒了。”
進貢到宮裡的東西,有些是成定例的,算是日常供應,有些則不然。後者很有可能就是地方官,或者去到地方的外戚勳貴之流,看到了什麼不錯的特產,以自己的名義‘孝敬’到宮裡的。宮裡如果覺得好,說不得又會多一樣新貢物。
這種事有時是好事,有時是壞事。在大燕就還算好事,因為大燕的宮廷運轉是相當‘商業化’的,地方進貢都是採購制——這在後世看來是理所應當的,拿錢買貨、天經地義。然而在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就不見得了。
地方特產是可以演變成特別的稅賦,規定當地一定要無償進貢的,最多就是允許拿這抵別的稅賦——這聽起來尚可接受,可放在地方就是一個大麻煩!因為規定是規
() 定,具體執行的還是人!這種獨立於系統之外的特例尤其如此。
遇到個好官,當地百姓或許還能正常生活。遇到了不好的,天知道會變成什麼樣!
不是地方特產的東西有時也好不到哪去,很多時候宮廷會有一個定死了的價格,不管別的情況,反正就是這個價格——杜甫詩中,宮內的宦官用系在車上一點兒微不足道的絹布換走了一車炭的故事,就來源於此。
站在宦官的角度他甚至不覺得自己有問題,這一狀告到天上去,自己也有理!因為宮廷獲取‘貢物’的成本就是這樣的,定例如此。只不過往常都是宮內直接找到京城裡各行各業的行首,直接‘交易’,行首也不可能讓某一人、某一家承擔,大家一起平攤,就能接受了。
杜甫詩中,國家的掌控力已經不行了,沒有了原本宮內宮外的那種‘默契’。只管‘照章辦事’,而不在乎明擺著的‘不合理’之處,這才禍害到了民間。
玉殿內膳房如今的‘掌膳’郭姑姑知道一些,就道:“這原是早先那位廣南東路的轉運使在任上時,曾進上過的。不過當時官家只當是地方的稀罕物,也沒有鼓動下頭人都這般進上的意思,所以收下後別說歸為常例,連個多餘的話兒都無。之後又有林氏的事兒,那位相公雖沒有一貶到底,可也受了牽連,這下更無人接著提一個小小杧果了()”
這裡說的廣南東路的轉運使,其實就是當初推薦過林美人的那位。
林美人用帶≈l;毒≈r;的雲母片害人,入宮前還有過害人性命的往事(與這相比,曾經流落娼門倒不值一提了),事發之後自然是悄然沒了聲息。只不過為了宮裡的體面,她的事兒沒有擺在明面上辦,都另找了名目掩人耳目
林美人如此,推薦他的官員自然也是一樣的,不可能有好下場。雖然那官員當初也不知道林美人手裡有人命,但封建社會≈l;連坐≈r;是普遍的,沒人覺得這有問題。作為≈l;林美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