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也不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似乎自他之後,人們便往往喜歡拿張愛玲與魯迅作比,認為魯迅是時代的旗手,是偉大的作家;而張愛玲則只反映身邊的生活,夠不上“偉大”。
2000年10月下旬在香港舉行的“張愛玲與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第一場討論的話題便是:張愛玲是否已經成為魯迅之後,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又一個“神話”?研討會由嶺南大學中文系主辦,召集人是劉紹銘、梁秉鈞和許子東。在第一場學術討論會上發言的有鄭樹森、王德威、溫儒敏、劉再復、夏志清和黃子平。劉再復認為“這兩位文學天才,一個把天才貫徹到底,這是魯迅;一個卻未把天才貫徹到底,這是張愛玲。張愛玲在去國後喪失藝術獨立性,成為‘夭折的天才’”。
4
《傾城之戀》的求真,不僅僅在它對於戰時香港的情景再現,更在於張愛玲寄予文中的那份深深的孺慕之情——小說裡的白流蘇是一位28歲的離婚少婦,這同張愛玲母親去法國是一樣的年紀;她第一次去香港,所看到的情景是張愛玲看見的;她住在淺水灣飯店,是黃逸梵住過的;她在戰爭中的所聞所見,所想所為,也都是張愛玲親眼所見,親耳所聞。
張愛玲後來一再地把《傾城之戀》搬上話劇舞臺,又想改編電影,但未如願,可見她對這部小說的喜愛。
——是邵逸夫替她還了願。
1984年邵氏的關門之作便是許鞍華導演的《傾城之戀》。當時淺水灣酒店已經拆了,許鞍華就把酒店陽臺那部分搬到清水灣邵氏片場重新搭了起來,昂貴的
投資扔出去,劇本也已經搞定,就要開拍了,才想起來版權問題尚未解決。後來到處找到處問,終於找到張愛玲在香港的好友宋淇,這才得到了授權。
2006年《傾城之戀》的話劇再次重排,男主角是當年金像獎影帝梁家輝。梁曾在《情人》中有出色表演,從此奠定影帝地位,他演範柳原,應當是扛得起的;女主角名不見經傳——羅蘭之後,再無白流蘇了。
張愛玲也曾經試圖把《金鎖記》搬上銀幕,劇本都已經做好了,導演是桑弧,女演員也預定了張瑞芳,1947年12月上海文華影片公司還打了廣告出來,影片卻終未拍攝。後來出國的時候她未能把劇本帶出來,也不知道如今那本子流落在哪裡?
第五章 劫後餘生錄(8)
——這一次替她還願的是但漢章。
但漢章的《怨女》是我認為所有根據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電影中最好的一部。由夏文汐主演,道具細節十分考究,演員發揮得也大開大闔,淋漓盡致。最記得銀娣在廟裡向三爺陳情的一幕——沒有盡頭的重門疊戶,卍字欄杆的走廊,兩旁是明黃黃的柱子無止境似的一重接一重。他從那柱子的深處走來。她在那柱子的深處站立著等候,有心不去看他,可是眼睛出賣了心,滿臉都是笑意,唇邊盛不住
了,一點點泛向兩腮去,粉紅的,桃花飛飛,燒透了半邊天。非關情慾,只是飢渴。生命深處的一種渴。
說是但漢章把《怨女》拍到一半,才發現這是根據《金鎖記》改寫的,而《金鎖記》其實還比《怨女》的故事更好。然而已經開機,總不能把拍過的片子都作廢,只得儘量把後半部的故事往《金鎖記》上靠,將彼此的意向融合。所以夏文汐可以說是七巧和銀娣的兩位一體。也許這也是人物形象特別飽滿的一個緣故。拍完之後,但漢章覺得色彩方面不盡人意,想在美國重新沖印,可惜壯志未酬身先死。
後來大陸電視連續劇《金鎖記》也是多少將兩部小說各取了一些題材,然而宣傳稿裡卻一再強調編劇把三萬字小說改編成二十幾集電視劇是多麼的偉大,完全不承認《怨女》的十幾萬字,不禁令人蹙眉齒冷;而且戲裡把曹七巧與姜季澤演繹成一段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