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第1/2頁)
陳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導讀提要(3)
擔心俄羅斯會把這件事作為藉口,發動討罪戰爭,侵略日本,東瀛三島陷入極端的&ldo;恐俄症&rdo;中。事發第二天,天皇親自出面賠禮認罪,政府則組織全國做出種種舉動向俄羅斯示好,日本各地廟宇、教會全部被命令祈禱俄國太子痊癒,各種社團、人士發出的慰問電多達一萬餘封。更有甚者,日本山形縣一個村子還透過法令,禁止姓津田的人家取名三藏。
5月20日,出現了一名27歲的日本少女留下向俄國政府的賠罪信後拔刀自殺、以命謝罪的極端舉動。可在極力的彌補之外,又發生了一件令日本政府感到顏面難堪的事,儘管政府一再要求將兇手津田三藏處以極刑,但法院堅持司法獨立,不受政令影響,只對他判處了無期徒刑。
面對日本國內一浪高過一浪的謝罪示意,俄國政府的反應非常冷淡,倒是對中國駐日公使的探望表現出了極度的禮遇,並透過電報向光緒皇帝致謝,&ldo;蒙大皇帝福庇,傷已平復,後日起程,由海參崴回國。大皇帝篤念兩國友誼,前在廣東、南京、湖北等處縟此優待,今復溫旨垂問,貴使降臨,感激無地。&rdo;[3]
離開日本,俄國太子在海參崴主持了西伯利亞鐵路開工儀式,同時宣佈加快海參崴軍港的建設,從黑海、波羅的海艦隊抽調軍艦加強太平洋艦隊實力。[4]修建西伯利亞鐵路,意味著俄國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從歐洲調運陸軍來東亞;海參崴軍港的營建,則表示俄羅斯將擁有在遠東駐紮一支龐大艦隊的硬體條件。種種跡象表明,俄國以日本為目標,進軍東亞的戰車開始大幅提速了。
在19世紀,日本在東亞政策問題上存在不同的呼聲。圍繞東亞局勢,日本國內分為以當權的舊薩摩藩、長州藩人士為主的薩長派和以不直接參與政事的明治維新元老以及民間人士為核心的興亞派,二派之間常常爭得面紅耳赤。
持&ldo;興亞&rdo;意見的一派,主張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日本、中國兩個同文同種的國家應該攜手結盟,快速近代化,帶領整個亞洲,對抗西方列強的東侵。&ldo;琵琶湖事件&rdo;發生後,日本感受到來自俄國的空前威脅,在這種危機壓迫下,&ldo;興亞論&rdo;漸漸佔據上風,這才有了日本主動邀請北洋海軍軍艦訪日,對外極力營造中日兩國友好同盟的印象,從而達到警懾俄國的目的。
經歷了一個月的訪問,北洋海軍艦船在熱烈的歡送氣氛中轉棹返回,身後留下了罕見的廣泛讚譽的報導。時隔不久,日本也派出&ldo;浪速&rdo;等軍艦回訪天津,進一步鞏固中日同盟的既成面貌。
然而一股潛流,卻在這段蜜月期內發出了越來越大的不同聲音。薩摩藩、長州藩是近代打著&ldo;尊王攘夷&rdo;旗號,以不惜發動內戰為代價,最終幫助天皇從各藩手中收取了國家權力的有功之臣。明治天皇奪取大權後,內閣主要由薩長派人物把持,著名的伊藤博文、西鄉從道,都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
導讀提要(4)
薩長派從明治維新一開始就表現出咄咄逼人的好武特徵,在東亞問題上他們向來主張的是&ldo;海外雄飛論&rdo;,即透過在亞洲的擴張,增加日本對抗西方的實力,其主要矛頭就對準與日本相鄰的朝鮮和中國。
&ldo;琵琶湖事件&rdo;後,在政治大佬和民間人士熱心推動中日同盟,以此對抗俄國的同時,當權的薩長派表面上雖與之附和,私下卻在緊密地分析、檢討時局。
薩長派認為,日本與俄國一戰在所難免,而中國的力量並不可靠,與中國結盟根本不會起到任何阻遏俄國東擴的效果。虛弱的清政府一旦面臨俄國威逼,能否進行有效抵抗,是個極大的問題。與其信賴中國,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