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894年9月19日清早,李鴻章收到了平壤戰敗後葉志超發來的第一封戰報。電文中,葉志超匯報了9月13日至15日平壤及附近歷次戰鬥的情況,言及15日的平壤之敗,葉志超報告當時撤退平壤的考慮主要有二點,一是&ldo;子盡糧完&rdo;,即彈藥糧草用盡;另外一點是&ldo;四山大炮齊向城營施放,兵勇無地立足&rdo;,即平壤四周高地被日軍佔領,而且日軍炮火兇猛。這兩點原因,與欒述善追憶的9月15日黃昏會議中,葉志超提出的撤退理由基本一致,側面證明瞭欒述善的文章的真實性。
欒述善還曾回憶,平壤城黃昏會議上,葉志超提出撤退的主意後,&ldo;各統領深以為然&rdo;,即與會將領對葉志超的判斷均表示同意。這一點,在9月22日也被一份檔案證實,當天曾參加過平壤黃昏會議的盛軍統領衛汝貴致電淮軍管家盛宣懷,提到左寶貴陣亡後,&ldo;守城乏人&rdo;,加之&ldo;子藥又盡,葉軍門不得已與諸將籌商退守之策&rdo;。[3]
幾位主要當事人的報告、回憶中所提到的左寶貴陣亡,牡丹臺、玄武門失守,形勢不利,無疑是不爭的事實,而&ldo;子盡糧完&rdo;作為十分關鍵的原因,無疑對評價葉志超撤守平壤的性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這一說法的真實性究竟如何,當時人並未就此深論,現代一些研究者又過於草率武斷地稱這是&ldo;謊報軍情&rdo;,[4]使得&ldo;子盡糧完&rdo;一說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1895年的8月至9月,大批清軍戰俘在戰爭結束後被日本政府陸續交還給中國,有一名對解開平壤之戰中的彈藥問題極為關鍵的人物,也在歸來的人群裡。一年前在平壤城負責管理盛軍軍械、彈藥的盛軍軍械委員邱鳳池,在9月15日平壤城外那個恐怖的雨夜,右側小腿被日軍子彈擊中,掙扎著企圖繼續追隨大隊奔逃時,又被趕來的日軍用刺刀刺傷左腿,旋即成為日軍的俘虜。釋放歸國後,邱鳳池抱著極大的責任心,透過查詢核對帳目,對自己在平壤期間經手辦理的軍械收發事務,做出了極為詳細的述職報告。 子盡(2)
邱鳳池於1894年7月21日,在天津新城隨盛軍大隊登船出發開赴朝鮮,負責掌管盛軍的軍火。報告稱,駐守平壤的盛軍,所有的軍械、彈藥物資共曾收到兩批,包括75毫米克虜伯行營炮彈1200發、2磅小行營炮炮彈1200發、加特林機關炮炮彈50000發、各類步槍子彈50萬發。到9月15日平壤激戰為止,這些彈藥經過發放,庫存各類步槍子彈僅剩餘10萬餘發、克虜伯75毫米炮彈剩餘350發、2磅炮彈剩餘300發,加特林機關炮炮彈沒有存餘。
而盛軍自9月12日在平壤與日軍前哨接觸以來,至15日中午,所消耗的軍火就高達子彈75萬發(盛軍從國內出發時,每名士兵配發了150發子彈,以平壤盛軍總數為5000人計算,也就是到15日中午,盛軍已經打完全部的彈藥基數75萬發。邱鳳池所儲存的子彈總數只有50萬發,不足以再補充一天所需的供應量)、炮彈2800餘發(加特林機關炮屬於速射武器,消耗數量不在這個統計中。平壤盛軍裝備各類火炮近20門,出發時每門炮隨炮配發50發炮彈,加上邱鳳池保管的75毫米、2磅炮彈共3400發,2800發的消耗量意味著到9月15日下午除庫存的600餘發炮彈外,各炮已經沒有彈藥)。因為12日至14日發生的都是小規模前哨接火,最主要的消耗發生在15日。由此可見到中午時分平壤城盛軍庫存的彈藥總數已經少得可憐,根本不足以再支撐一天類似15日這樣強度的戰鬥。[5]
邱鳳池的統計數字僅計算到9月15日中午,而且不包括盛軍以外的其他各軍。各軍的總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