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精通中文的鄭永邦,之後在朝鮮的中日交涉中扮演了很有分量的角色。鮮為人知的是,他流利的中文得自其獨特的身世。鄭永邦的先祖是明末將領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的親弟弟七左衛門,七左衛門清初在日本為臺灣鄭氏集團提供海外供應,此後家族漸漸融入日本社會,成了地道的日本人。
談話間,鄭永邦以言詞誘導,&ldo;日譯員鄭永邦以其使令來詢匪情,並謂匪久擾,大損商務,諸多可慮,韓人必不能了,愈久愈難辦,貴政府何不速代韓戡雲。&rdo;[16]袁世凱愚憨地表示,&ldo;雖然還沒有接到公文,但雙方已內定,做好了一旦接到公文便可急速出兵的準備。&rdo;[17]同日,袁世凱接二連三向國內發回報告,稱朝鮮準備向中國請求援兵,日本政府沒有他意。 失著(3)
6月3日清晨,杉村濬親自出馬,訪談間以半開玩笑的形式通告袁世凱,&ldo;如果貴國即將出兵,我國也迫於形勢不得不出兵了。&rdo;袁世凱當場面色大變,稱日本不應出兵。[18]當天夜間,朝鮮政府向袁世凱遞交正式請援檔案,袁世凱對杉村濬的話只當作是玩笑,沒有引起重視,立刻將朝鮮請援全文電報給李鴻章。
&ldo;……敝邦全羅道所轄之泰仁、古阜等縣,民習兇悍,性情險譎,素稱難治。近月來,附串東學教匪,聚眾萬餘人,攻陷縣邑十數處。今又北竄,陷全州省治。似此兇頑久擾,殊為可慮,況現距漢城僅四百數十里,如任其再為北竄,恐畿輔騷動,所損匪細。而敝邦新練各軍,現數僅可護衛都會,且未經戰陣,殊難用以殄除兇寇。倘滋蔓日久,其所以貽憂於中朝者尤多。查壬午、甲申敝邦兩次內亂,鹹賴中朝兵士代為戡定。茲擬援案,請煩貴總理迅即電懇北洋大臣,酌遣數隊,速來代剿,並可使敝邦各兵將隨習軍務,為將來捍衛之計。一俟悍匪挫殄,即請撤回,自不敢續請留防,致天兵久勞於外也。並請貴總理妥速籌助,以濟急迫,至切盼待……&rdo;[19]
細讀這份檔案,不難看出其中的良苦用心。文中首先陳明瞭請兵外國的急迫性,而後解釋之所以向中國請兵,是因為壬午、甲申都有先例,最後宣告的&ldo;一俟悍匪挫殄,即請撤回,自不敢續請留防,致天兵久勞於外也&rdo;一段,更是純粹寫給日本看的條款,以示這次請兵僅僅是為了剿匪,並不牽涉到中國軍隊常駐的問題。如此符合&ldo;規矩&rdo;的請兵檔案,自然容易讓清政府放心答應派兵。而藉助清軍大舉來朝,平定東學黨的機會,作為朝鮮&ldo;太上皇&rdo;的袁世凱,聲威進一步隆盛,顯然是意料中事。
為了促成清政府派兵,袁世凱還另外發了一份電報給李鴻章,報告與杉村濬的談話情況,&ldo;杉與凱舊好,察其語意,重在商民,似無他意。&rdo;至於杉村濬那句中國出兵、日本也會出兵的通告,袁世凱隻字不提。[20]
收到電報後的第二天,李鴻章將朝鮮請援一事正式上奏,同時決定調動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部陸軍赴朝平亂。外交經驗比袁世凱大為豐富的李鴻章,對錯綜複雜的朝鮮問題竟然不作更多思考,如此匆忙做出決定,顯然受到了袁世凱的日本&ldo;似無他意&rdo;報告的誤導。另外,李鴻章無疑是擔心如果東學黨事變越演越烈,會導致各國以保護使館、僑民為由出兵朝鮮,屆時事態將無法收拾。儘管他是當時中國最富外交經驗的官員,在近代國際交涉領域也不過是個經驗豐富的外行而已。儘管他手下不乏專門留學學習國際法的人才,但推舉任用駐外大員時,他眼中的標準不過是親疏關係和傳統的膽氣、權謀如何。在涉及國際法運用的此刻,他手下那些落寞的專業人才似乎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