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第2/2頁)
陳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翁之約者?(袁世凱與商談簽訂中日1885年《天津條約》的吳大瀓是親家)無乃太疏!&rdo;[45]
李鴻章在甲午戰爭末期入都,戰後的一天,恭親王也問及此事,李鴻章的回答耐人尋味。
&ldo;恭親王一日問合肥(李鴻章)雲:&l;吾聞此次兵釁,悉由袁世凱鼓盪而成,此言信否?&r;合肥對曰:&l;事已過去,請王爺不必追究,橫豎皆鴻章之過耳。&r;恭親王嘿然而罷。&rdo;[46] 第二章提要
偌大中國何以輸給小小島國‐‐日本,且致如此一敗塗地?在故紙堆中認真作一番翻檢搜求,還真能找出不少線索。礙於財政,北洋海軍的規模及裝備在戰前已遠遜於對手;陸軍相形之下,更為沒落,募集、訓練、裝備、後勤,一無所長,且國內所謂&ldo;北洋精兵&rdo;僅賴地方維繫,竟被劃歸在國家財政體系之外。在此種情形之下,以北洋一脈搏傾巢而出的日本,欲求一勝,真可得乎?!
提及清朝後期中國的軍力,留給今天人們的印象往往是多達上百萬的陸軍,以及大海之上亞洲排名第一的強大近代化艦隊。這種印象,自然而然會與甲午戰爭中清軍兵敗如山倒、百戰而無一勝的實際情況形成強烈的反差。很多人都難免為之困惑,為什麼擁有如此強大軍力的清王朝,還會輸給小小的日本?很多人會詛咒那些貪生怕死的將領,痛責簽約割地的官僚,彷彿將這些&ldo;奸臣&rdo;們統統予以更換,或許整個戰爭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收局。然而細讀清代的檔案將會發現,純軍事層面的戰敗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因為那些所謂的堂堂之師,只停留在紙面上。
發問
清代中樞設有都察院,是全國最高的行政監察機構,也是以評論時事、彈劾官員為能事的清流言官的重要陣地。東學黨事發以來,對朝政決策,清流言官長時間處於觀望狀態,儘管私下議論叢生,但官面上並不多發言論。直到1894年6月22日,以都察院江西道監察御史(監察御史是清代官名,負責監督所轄地區的吏政,糾參彈劾違紀官員的言官,清末也經常越區參議朝政)、浙江餘杭人褚成博的一份奏摺開始,正式拉開了清流言官全面監督、評論甲午戰守決策的序幕。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