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平壤拱手讓人、守軍遭遇重創,作為指揮者的總統葉志超難辭其咎,百年來輿論批評的矛頭也主要對準此人,認為葉志超個人的膽小昏聵是造成平壤大敗的重要導因。直隸提督葉志超是跟隨淮軍宿將劉銘傳起家的高階將領,早年在太平天國、捻軍戰爭中因作戰勇猛、不顧性命,而留下了&ldo;葉大呆子&rdo;的諢號。這樣一位早年以勇敢著稱的軍人,為什麼幾十年後竟然會出現如此大的轉變?為什麼在平壤上午作戰中表現尚佳的盛軍統帥衛汝貴、毅軍統帥馬玉昆對放棄平壤也沒有表示異議?究竟是什麼使得這些中國將領做出了放棄平壤的決策?在眾口一詞對葉志超的膽小作風的指責當中,其實平壤之敗更深層次的原因被忽視了。 子盡(1)
平壤之戰相關當事人的公文報告和私人回憶中,都提到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即9月15日深夜中國軍隊放棄平壤北撤,並不是出自葉志超一個人的決斷,實際經過統將的集體會商。
撤離平壤途中被日軍俘虜的盛軍軍官欒述善在被送至日本拘押期間,撰寫了名為《楚囚逸史》的回憶文章,本章開頭那段慘不忍睹的文字就出自該文。欒述善追憶到,9月15日的黃昏,葉志超曾召集諸將會議,會上葉志超的意見是&ldo;北門之咽喉(牡丹臺、玄武門)既失,子藥又不齊全,轉運不通,軍心驚懼,設敵軍連夜攻打,何以防禦!不如暫棄平壤,增彼驕心,養我精銳,再圖大舉,一氣成功。&rdo;[2]
按照這段描述,葉志超撤守的原因首先是牡丹臺、玄武門失守,平壤城制高點被佔領,城防被開啟一個缺口,形勢對我不利。接下去的&ldo;子藥又不齊全,轉運不通&rdo;看起來更為嚴重,要地失守,尚可以盡力一搏,但彈藥對近代化戰爭來說,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相比日本軍隊,清軍本來的組織程度、士氣和戰術水平就不高,如果再缺乏彈藥,那這場仗能否堅持打下去,的確是個大問題。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