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捷音變奏曲(3)
丁汝昌的報告表面上看是對方伯謙最初報告的補充和細化,所傳遞出的大致資訊相仿。但如果細細推敲,丁汝昌報告裡稱&ldo;卻敵保船,全恃此炮,水手李仕茂、王國成為功魁,餘幫放送藥送彈之人亦稱奮勇&rdo;,但絕口不提&ldo;濟遠&rdo;艦管帶方伯謙。推功時,竟然略去了海戰現場的最高指揮官員,於情理都有不合,丁汝昌似乎是暗示方伯謙與尾炮退敵行動並沒有直接關係。
丁汝昌為正式具文報告,必然會調查&ldo;濟遠&rdo;艦的航海日誌,而且&ldo;濟遠&rdo;的艦員接受詢問時,多少也會透露出一些日誌所載的重大戰場情況。但在丁汝昌的報告裡,無論是擊斃倭提督,還是日本軍艦掛龍旗而奔等戰果都沒有著重提起,反而只將其定性為風聞,這一情況更顯特殊。
中午時分接到丁汝昌的電報後,李鴻章在當天下午回電錶達自己的看法,電文中一語道破天機,&ldo;&l;濟遠&r;接仗情形已悉。前已據方伯謙電稟,轉電總署代奏。一炮如此得力,果各船大炮齊發,日雖有快船、快炮,其何能敵?&rdo;此即表示對方伯謙電報中的尾炮擊退日艦一事有所懷疑。同時李鴻章告訴丁汝昌,根據駐日公使汪鳳藻在日本獲得的情報,&ldo;未言提督亡,&l;吉野&r;沉。&rdo;[6]
不過無論是丁汝昌還是李鴻章,並沒有把自己的這種不好的判斷上呈清廷,也沒有繼續就此問題進行追查。這種看似縱容的行為,其實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當時的清流輿論壓力。清廷責成李鴻章向朝鮮增兵之前,就已經接連有言官奏參李鴻章,清流一派亦有意爭奪李鴻章北洋海防駐軍中擁有國家編制、且耗費巨資建設起來的北洋海軍。
7月17日,禮部右侍郎志銳上奏參李鴻章&ldo;一味因循玩誤&rdo;,批評葉志超和丁汝昌&ldo;鐵艦不入仁川,陸軍不入漢城&rdo;,是&ldo;敗葉殘丁&rdo;。[7]22日,江南道監察御史鍾德祥密奏,參丁汝昌膽怯無能。8月3日誌銳上片,&ldo;請令丁汝昌來京陛見,即交刑部治罪。&rdo;8月6日褚成博參李鴻章、丁汝昌,文廷式參丁汝昌。在這種丁汝昌本人並沒有任何過錯,僅僅因為清流言官認為丁汝昌是在執行李鴻章的保守策略,為了將海軍的指揮權從李鴻章手中奪出,而奏章不斷的情況下,豐島海上的捷音不管真偽如何,都可以用來暫時為丁汝昌抵擋一陣。倘若此時李鴻章、丁汝昌稱豐島戰報有假,清流言官將會發起一場怎樣的輿論攻勢,則是李鴻章所不敢設想的。
在清流陣營內,7月28日,清流領袖、軍機大臣翁同 看到了李鴻章轉奏的方伯謙報告,給他的感覺是&ldo;我船甚單,賴&l;濟遠&r;,苦戰,未至大損&rdo;。[8]30日,翁同 的門生張謇給老師寫信,建議&ldo;&l;濟遠&r;既能鏖戰而回,當時戰狀其管帶方伯謙必能盡悉,宜令李(李鴻章)詳問以報,略嘉獎之&rdo;。李鴻章可能無法料到,豐島的捷音實際對保護丁汝昌所起的作用並不大,甚至還起了負面作用,張謇在信的末尾暗示翁同 &ldo;(豐島海戰)丁為提督,何以並不前往?&rdo;[9]
捷音變奏曲(4)
7月30日丁汝昌的詳細報告即因此而作,但報告中推功時不提方伯謙的情況,顯然引起了清流的不滿。8月11日,翁同 參與擬寫的電旨寄發給李鴻章,&ldo;管帶&l;濟遠&r;之方伯謙,於牙山接仗時,鏖戰甚久,炮傷敵船,尚屬得力,著李鴻章傳旨嘉獎。&rdo;[10]
至此,豐島海戰在清政府內正式定性。
就在豐島海戰一案定性10天前,上海《申報》上登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