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甲仁波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而是透過心的滿足和力量
真實和永恆的快樂,不是來自物質或外界的環境,而是透過心的滿足和力量。杜竹千寫道:
智者知道一切快樂和痛苦都決定於心,因此他們會從心尋求快樂。因為他們明瞭我們自身就具足快樂的原因,他們不倚賴外界的來源。如果我們有這種體悟,不管碰到的問題是來自有情眾生或無情世界,都是不會受到傷害。而且,心的這種力量,也將在我們死亡的時刻陪伴著我們,提供給我們安詳與快樂。
心的真正性質是安詳的
心的真正性質是安詳的。借著學習如何放下不必要的憂慮和痛苦,我們讓喜悅有機會閃耀。它完全決定於我們的心。佛教徒相信,情緒是可以轉化的,喜悅不僅唾手可得,更是我們的權利。我們不應該憂慮宰制。&ldo;放下&rdo;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方式,並非某個宗教或哲學所特有的殊異態度。誠如《新耶路撒冷聖經》德訓篇第三十章第五節(new jerale bible ,eles30:5)所說:
不要使你的心靈沉陷在憂愁裡,
也不要因無謂的思慮而自尋苦惱。
心中喜樂是人的生命,
是聖德的無盡寶藏;
人心愉快,可享長壽。
對你的靈魂要有愛情,
又要悅樂天主,剋制自己,
以上主的聖德,安慰你的心,
使愁遠離你。
因為憂愁害死了許多人,
憂愁對人毫無益處。
妒嫉和忿怒,能使壽命縮短;
苦心積憂慮,使人未老先衰。
心中喜樂而善良的人,
必殷勤做好自己餐桌上的食物。
(編註:此段譯文引用思高聖經學會譯釋之聖經版本)
如何活在世間
有些人認為,佛教是那些為達到快樂境界而離群索居的人的宗教。這完全不是對佛教的正確描繪。佛教徒是全心全力投入生命的。治療之道並不排除困難和問題;事實上,它是擁抱著它們,當成是體悟我們真性的途徑。
我們可以採取務實和策略,來處理表面上似乎是完全負面的問題。如果我們處在痛苦的情境下,就必須承認它,與它和解,並且這麼想:&ldo;有點糟糕,卻還好。&rdo;如果我們不歇斯底里地面對這個情境的話,就不會做負面的聯想,它的衝擊將慢慢減小,因為生命中的一切遭遇都是無常的,遲早總會過去。瞭解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平靜地踏上治療的下一步,並有信心還會讓外境擊敗我們的內心智慧。
佛教認為,究實而言,情緒既非善亦非惡。我們必須接受並歡迎我們的一切感覺。同時,我們不可以讓狂亂或毀滅性的情緒所控制。如果我們很容易產生貪愛、執著、混亂或仇恨,最好想想&ldo;我該做些什麼&rdo;,而非&ldo;我要做些什麼&rdo;。進入治療之道時,我們必須強化我們的發心,必須讓我們的心指導情緒。
執著使我們變成苦樂變化無常的輪迴之輪的犧牲品。當我們放下自我,並發現真實安詳的中心時,我們就會恍然大悟;並沒有那麼必要執著善和惡、苦和樂、彼和此、&ldo;我&rdo;和&ldo;他們&rdo;的概念
如果依靠身外物作為滿足和最終來源,我們將會覺得自己好像乘坐在滿意和失意的雲霄飛車上。執著使我們變成苦樂變化無常的輪迴之輪的犧牲品。當我們放下自我,並發現真實安詳的中心時,我們就會恍然大悟:並沒有那麼必要執著善和惡、苦和樂、彼和此、&ldo;我&rdo;和&ldo;他們&rdo;的概念。許多宗教和哲學都強調,不可過分認同自我。著名的印度教經典《奧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