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天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華北危急&rdo;!
1933年3月,日本宣佈退出舊國聯,當時的日本代表是外務大臣,後來的甲級戰犯松岡洋佑,隨員就是石原莞爾大佐。
在這種情況下,1933年5月31日簽訂了《塘沽協定》,從918那天開始的軍事行動,至此才告一段落。
《塘沽協定》將長城線和延慶和蘆臺間連線之中東西200公里,南北100公里,總面積相當於日本的九州那麼大的區域劃為&ldo;非武裝中立區&rdo;,中國軍隊撤出了這塊區域,關東軍也與1933年8月7日撤回關外。
在&ldo;15年戰爭&rdo;中,從《塘沽協定》到77盧溝橋事變,中間大約有4年左右,在表面上看來中日軍隊之間沒有大規模作戰,被稱為&ldo;休戰時期&rdo;。
當時的關東軍副參謀長岡村寧次少將在戰後的回憶錄歷史這樣寫的:&ldo;《塘沽協定》……是從滿洲事變到大東亞戰爭的長期對外戰爭中最重要的境界線,如果那時候就停止了那種積極的對外政策就好了。不,就應該停止&rdo;。
停止得了嗎?
軍國幕僚‐‐有一類戰犯叫&ldo;參謀&rdo;(三十二)
得隴望蜀,慾壑難填,這當然是關東軍參謀們性格的一個重要方面。
所以關東軍和天津軍在這四年裡幾乎一天都沒有閒過。《塘沽協定》以後,關東軍以軍事力量作後盾,向國民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鐵道,航空,通訊,通商的不平等條約要求。這種外交事務,本來應該是外務省的事,可在當時,出頭露面的全是關東軍的各級參謀,外務省只是追認一下就行了。
這裡提到的所謂&ldo;天津軍&rdo;也就是&ldo;北支那駐屯軍&rdo;,原來叫&ldo;清國駐屯軍&rdo;,是日本在義和團動亂以後根據&ldo;辛丑條約&rdo;在華北駐紮的軍隊。因其司令部在天津,所以一般稱&ldo;天津軍&rdo;,以區別於以後的&ldo;北支那方面軍&rdo;。這支&ldo;北支那駐屯軍&rdo;在77事變以後就改編成了第一方面軍。)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