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4/4頁)
上訪不如上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得事業上的提高,博得生活上的進步,這些比無誠信要好上許多。懂得誠信,做好誠信,改善身心,利益如流,也就是說誠信是福。
有一個故事講的是誠信做人,終成正果,有一天一個司機開著一輛寶馬汽車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他是某運輸公司的汽車司機。維修時他對店主說,“請在我的帳單上多寫點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後,有你一份好處。”但店主拒絕了這樣的要求。顧客糾纏說:“我的生意不算小,會常來的,你肯定能賺很多錢!”店主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也不會做。顧客氣急敗壞的嚷道:“誰都會這麼幹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明確告訴他說;‘對不起,老闆,做人要講誠信,損人利己的事我們不會做的,你的生意來不來做都沒關係,請自重’,說完雙手往外一探,視有送客之意。顧客卻微笑並滿懷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的老闆,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定的、信得過的維修店,你還讓我到哪裡去談這筆生意呢?” ; ;面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為其所惑,雖平淡如行雲,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這是一種閃光的品格——誠信。
,
 ;。。。 ; ; 第六十八章冥思苦想學者的幸福【二】
學者善思考,喜歡溟思苦想是學者的做派,在芸芸眾生中他們對待事物的的態度怎麼樣?他們的態度就是:絕對地服從真理,猛烈地犧牲成見。古印度學說的派別將近百種,他們互相爭辯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但他們爭辯的態度,卻很可注意。當未辯論以前,那辯論者往往宣言:“若辯論敗了,就自殺以報,或歸依做弟子。”辯論之後,那辯論敗的不是立刻自殺,就是立刻歸依對方做弟子,決不作狡辯,決不作遁詞①,更沒有無理的謾罵,話出題外,另生枝詞的現象,像我中國學者的常態。這種態度,你佩服不佩服?這才真是“只曉得有真理,不曉得有成見”呢!這就是古印度學者的態度,我希望中國的新學者也有這種態度。
然而,歐洲中古學者對待事物的精神又怎麼樣呢?他們的精神就是:寧願犧牲性命,不願犧牲真理。歐洲中古時的學者,因發明真理,擁護真理,以致焚身或入獄的,很不鮮見。他們那為真理而犧牲生命時所受的痛苦,若給中國學者看了,覺得很不值得。但真理卻因此昌明瞭!人類卻因此進化了!那學者一時的生命與痛苦又算得什麼,那學者的心中只曉得真理的價值,不曉得自己生命的價值,這才真正是“學者的精神”!
總之,學者的責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學者的第一生命。小我的成見與外界的勢力,都是真理的大敵。抵抗這種大敵的器械,莫過於古印度學者服從真理、犧牲成見的態度;歐洲中古學者擁護真理,犧牲生命的精神。這種態度,這種精神,正是我們中國學者應具有的態度,應抱的精神!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道管理學考題:在重要而緊急、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不緊急也不重要的四類事情中,應該優先處理哪一類?人們通常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重要而緊急的事,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恰恰是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需要最為認真地對待。因為它的名字叫戰略佈局。
其實,曼哈頓計劃、阿波羅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863工程、載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都屬於事關長遠的戰略計劃。它們的意義,儘管最終會關涉未來的日常生活,卻很難用柴米油鹽醬醋茶來形容。也因為它們常常需要耗時數年乃至十數年才能見到成效,任何短視的考量,都可能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
記得上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