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頁 (第1/2頁)
曲令敏/畢海/曲繁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沒有化肥的時候,最好的底肥就是黑豆,煮熟或是磨成糝兒,一畝地耩三十來斤,來年的麥子一準兒豐收。
大豆是間作植物,豆地裡帶高稈作物‐‐玉米、高粱、芝麻,一點兒也不歇地,收回來算是添頭。&ldo;麥到芒種穀到秋,豆子到了寒露收。&rdo;寒露前後,豆熟葉落,就可以開鐮收割了。拉到場裡曬兩天,套石磙碾,翻幾遍,拿桑杈挑開豆稈,黃澄澄的豆籽兒掃掃就可以裝布袋了。&ldo;麥上垛,谷進倉,豆子扛在肩膀上。&rdo;豆子是最好收藏的,只要好收好打,曬都不用再曬。
種罷麥人和牲口閒了,再去把垛在場邊的豆稈垛攤開,放石磙仔細碾,碾得只剩下不多的粗豆稈,挑開去,把軟和的莢皮攏起來裝進大草籮頭,擔去藏在草屋裡,冬天餵牛。凍得人手腳沒地兒放的五更天,牛把式一草篩一草篩揀著豆莢皮裡扎牛嘴的豆稈兒,整合一堆點著了,不大一會兒,人和牲口就暖和起來。
&ldo;颳大風,摟豆葉。一摟摟個花大姐。&rdo;割倒的豆子拉走了,留下厚厚的一層豆葉鋪在地壟裡,欠柴火的農人就拿出竹筢子、鐵筢子、帶筢排的大筢子,男女老少齊上陣,摟豆葉去。一個擁有三四十畝地的種地戶,摟回的豆葉垛成高高的碼頭垛,差不多夠燒大半年,省下那些高粱稈、花柴等能上要子捆的柴火挑城裡賣錢。起五更吃一碗清水紅薯,挑起高粱稈跑幾十里路去趕集,就這麼一趟一趟地跑,一個金字塔一樣的高粱稈垛到年關就賣完了。
攤煎餅燒豆葉,拿根燒火棍壓著,想要多大火,就是多大火,換了別的啥柴也沒有豆葉好。
去王崗的那條路
村小學高高地坐在黃土崗上,十四個村莊的孩子在這裡上學。四條大路通向東南西北,唯有那個叫王崗的村子不在大路上。通往王崗的路從東南往西北,下崗上崗兩公里,斜著穿過整大塊的莊稼地,全是抄近路。
春天,豌豆花閃動絨絨的紫眼睛,油菜花香得能把人飄起來,小麥穗滴溜溜綴上粉樣綠花的時候,路邊紫、藍、黃、白的野花已經開得數也數不清了。去王崗的那條路壓著層層疊起的田地,明晃晃地伸展在莊稼壟和盛開的野花之間,被孩子們的腳丫來來回回地踩動,落滿了嫩花瓢一樣的話語和笑聲。蝴蝶攆著人飛上飛下,蜜蜂從這個麥穗挪到那個麥穗,墜得麥穗子盪悠悠地不住顫動。
夏天,一塊連著一塊的,是高粱、大豆、穀子和棉花。中午放學經過中間那條八里溝,男孩子們瞅瞅前後沒人,衣服一脫就跳水潭裡去了。女孩子們得找個背靜地兒帶著衣服下水,撲騰夠了,鑽進高粱地,把濕衣服擰擰再穿上,走不到半里,衣服就被太陽烘乾了。到了秋天,莊稼們不同的味道一天比一天濃,成片的野風颳過來,從挑著紅纓的玉米包上,吸飽陽光的棉花朵上,從勾著頭亂晃的穀穗子上,從剛下過雨地氣升騰的紅薯地裡,或尖或柔或明或暗地打著眼睫毛拱進鼻孔,一陣接著一陣,輪流襲向人的心靈。
自從新開通的公路沖淡了延續幾千年的莊稼味兒,農事幾經變遷。那條去王崗的路因為少有行人,已經荒蕪得只剩青草間的影子了。一路上那些地塊,散發著飼草的味道、暖房蔬菜和大棚瓜果的味道,還有大棚養殖雞鴨的熱烘烘的臊臭。好處是眼見的,孩子們上學發愁學費的少了,再沒人穿補丁衣裳了。上學的孩子如果不騎車,還會從那條路上走,但是他們看到的想到的和聞到的,定然是另一番景象了。唯一讓人遺憾的,是放學路上肚子餓的時候,孩子們再不能弄塊紅薯大嚼一頓,因為氮肥餵出來的地光長葉子不長根,人們再不願意種紅薯了。
麻葉水瓢
上個世紀修水利的年月,人們在崗地修壩,河地打井。那時還沒聽說過機井,打的都是些十幾米深的磚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