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 (第1/3頁)
賈志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ot;主公有令,&ot;齊國特使也交代了政策,&ot;自殺的話,運屍回魯國,以夫人的身份下葬;不肯自殺的話,我幫你下手,屍體餵狗。&ot;
哀姜哭了,她大喊一聲:&ot;慶父,等等我。&ot;
然後,也上吊了。
又一段悽慘的愛情故事結束了。
為什麼每一段愛情故事都這樣悽慘?
--齊魯不一樣
撥亂反正了,安定團結了。
季友出任上卿,魯國恢復了以往的平靜。這個時候,季友向魯僖公提出一項建議。
&ot;主公,你看,我們當初兄弟四個,為了國家的安定,不得不殺了二哥三哥,如今兩家都落魄了,只有我一家又封地又加薪。說實話,我心裡過意不去。你是我的侄子,二哥三哥的孩子也是我的侄子,我不忍心見他們混得這麼慘。祖上教導我們親親上恩,我看,二哥三哥的後人也該加封,大家一起來掌管這個國家。&ot;季友提出這樣的建議。
僖公一個小孩,懂得什麼?當場贊成。
於是,慶父的兒子公孫敖被封在成,就是後來的孟孫氏,公孫敖就是孟姓的始祖;叔牙的兒子公孫茲被封在郈,就是後來的叔孫氏;季友的采邑在費,又加封了汶陽,後來成為季孫氏,季友就是季姓的始祖。
第131節:慶父死了(2)
三家組成了魯國的&ot;政治局常委會&ot;,分別出任司徒(季孫)、司馬(孟孫)、司空(叔孫),共同執掌魯國國政,被稱為&ot;三桓&ot;,因為三家都是魯桓公的後人。
歷史上,季友的做法受到廣泛批評,因為&ot;三桓&ot;後來成為三足鼎立,架空了國君,魯國從此衰落。但是,人們忽略了魯國的傳統文化,從這方面說,季友所做的完全正確。
在這裡,要回過頭來說一說魯國和齊國在文化上的差異。齊魯齊魯,其實,齊和魯是有很大差別的。
前面說過,姜太公就任齊國國君,周公的兒子展伯禽就任魯國國君,兩人與周公談論治國方略。姜太公的方略是&ot;尊賢上功&ot;,展伯禽的方略是&ot;親親上恩&ot;。
&ot;魯國的實力怕是不行了。&ot;姜太公斷言。
&ot;魯國雖然實力不行,但是,齊國恐怕遲早不是太公您的子孫所有。&ot;周公說。
兩人為什麼這樣說?
&ot;尊賢上功&ot;的意思就是讓有能力的人管理國家,讓有功勞的人享受爵位。用現在話說,就是任人唯賢。這樣的方法治理國家,當然要強大。
&ot;親親上恩&ot;的意思是讓親人掌權,把好處給對自己有恩的人。用現在話說,就是任人唯親。這樣的方法治理國家,怎麼能不弱小下去?
後來的歷史就是這樣發展,齊國大量任用賢能人士,公族反而被冷落。我們看看齊桓公的手下,管仲和鮑叔牙都是外國移民後代,王子成父是周王室的後代,寧越、寧戚都是衛國移民,再加上公子開方、公子完等也是外國移民,而內閣裡真正的公族只有隰朋、東郭牙和賓須無。
再看看魯國,前前後後主要掌權人物都是公族,公族之外只有曹劌和曹沫稍受重用,也都不是核心決策層成員。
所以,兩國文化的差異必然造成兩國實力的差距,而且實力差距越來越大。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
齊國雖然強大,但是公族勢力不夠大,凝聚力也不夠強,造成外姓越來越佔據主動,最終,姜太公的子孫僅僅傳到第二十四代,國家就被外姓篡奪了,這是後話。而魯國儘管弱小,但是公族勢力空前強大,外人根本難以進入高層,所以周公的後代一直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