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四十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於寫作,已經斷斷斷的將近二十多年了。
我記得還是畢業後從東南沿海回家省親的那段時間,與其說是省親,倒不如間斷了工作更為確切些。那是初去東南沿海,受了極熱的天氣,回到了家鄉,像極了一個“逃兵”。
在那段日子裡,鋪開桌子,在院子的一樹枝葉茂盛的酸梨樹下開始用手記錄著我飛馳的思想。
那是貳零零肆年盛夏到仲秋。
那時寫了很多,也投了很多的稿,均以失敗告終。
為了生計,很快又回到了東南,開始進車間,做了一個沒日沒夜的操作工,那種見不到太陽的日子一直持續了近十年。十年間,我成了廠報的常客,那種見報率幾乎和集團董事局主席的旗鼓相當,主管廠報的總監限制了我的上報率。和編輯部的老師商量了一下,頭版二版的文章署了“本報編輯部”的字樣,只有副刊的小豆腐塊才署了我的名字。董事局和主管總監這才不了了之。
十年之後的貳零壹肆年,經好友搭線,和家鄉的作協取得了聯絡。作協有個刊物,時常在上面發些文章,從此沉寂了十年的文學夢又被燃了起來。之前遊離於網路的我,開始在紙約質的報刊雜誌上發表拙作。為了提影響力,在知名的網站上開了坑,寫了幾個長篇,相繼撲了街,也失了信心,乾脆就不那麼堅持了。
壹陸年底回到家鄉後,主持縣刊物的文聯主席退了休,換了新的主席,相互間的聯絡也少了,或許是刊物的質量整體要做提升,投過去的稿件發與不發已不得知,慢慢的忙於工作,文學的夢暫停了。
網路上有些網站很早之前就註冊了,一直沒有用心經營。
得了一個近乎於養老的工作,想著自己到了真正養老的時候再靜下心來寫寫文章。身體的有些部件已然不聽話了,時常跳出來與我作對。看來有些事情,心裡想著,那就趕快的做起來,至於做的如何,暫且不論。怕不怕,現在不做,今天推明天,明天覆明天,這事兒終究推到最後,一個字也沒得見。
零柒年之前是用手寫,零捌年之後有了微博、部落格、空間之類的,很少用手寫了,在電腦上敲出來,有時也懶得修改,就那樣釋出的。現在想來,都是匆匆,文風也是浮躁的緊。
現在要寫,也是在心裡盤算了很久才定下來的。
很多次,開啟電腦,坐在電腦前一整天敲不出一個字。
以上的全是廢話,你且權當廢話聽聽罷了,說是與文無關,但與本部小部脫不了關係。
涇河龍王在我的家鄉是個神秘的存在,涇河龍文化更需要我們去挖掘,去保護,去傳承。在涇河源縣的老龍潭修建了“中華龍文化宮”,很氣派,我去過好多次,每次都要到文化宮去感受龍文化的博大精深。可是多年了,涇河龍文化僅限於《西遊記》中的一段“魏徵夢斬涇河龍”的故事,唐傳奇裡的《柳毅傳書》,再多者,都是涇河源頭口口相關的龍女與牧羊人的愛情故事。
僅此而已。
我曾經涇河龍翻案的長篇網文《新涇河龍傳說》被一個網站買斷了,近乎沒有流量沒有收益,撲了街,想再開個坑寫《涇河龍傳奇》,寫了十幾個章節也撲了街。長篇的節奏與結構把握的難度較大,學習了中短篇,於是有了“水煮涇河龍”系列的短篇,試著做了四個故事,效果還不錯,本想再寫幾個,竟然被自己的懶惰打敗了。
《天正尋龍秘史》原計劃是寫一箇中篇小說,中篇小說在網站推薦少沒有流量,在報刊雜誌上以我的水準也很難入流,想了很久,想想還是寫個長篇吧,在網文中估計勉強算是個中短篇。
我很佩服那些動輒上百萬字的網路作家,也要向他們學習。是致敬,也是對自己的鞭策。更多的是讓自己的人生不留遺憾,在保護、傳承、弘揚涇河龍文化的程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