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無識水。
······無識水是什麼東西?
王逸繼續向下看:
——無識之水,泗河東流。非痛心者,活水無聲。
這又是什麼意思?
上下兩句的主語分別是無識水和人,上句講無識水流向泗河以東,下句講的是人聽不到水流的聲音······河水流動卻聽不到聲音,這怎麼可能呢?
等等······
他似乎想到什麼,也許還真不一定。
說到‘水無聲’,王逸想起一首詩詞: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這是王維的《畫》,小學每個人都背過。
那時候的詩詞解析裡教過,這首詩的背景是王維在賞析一幅畫,這幅畫他從遠處看能看到山的色彩,走近之後由於是畫,所以王維並不能聽到畫中溪流的流水聲,但他卻對畫中的溪水見以為真,從側面表現出了畫的傳神。雖然春天已經過去了但是花朵沒有凋謝,詩人走近畫卷,人與畫處在兩個世界,畫裡的鳥也不會因為怕人而飛走。
書本解釋是這麼解釋的,這勾起了王逸兒時的回憶,他那時向來對古詩的釋義喜歡和教材對著幹,關於這首詩的解讀,他當初也極不認同。
那時候,他為什麼不認同來著······
恍惚間他覺得這好像很關鍵,但是越是努力回溯,王逸就越是感覺腦袋像要炸開,碎片化的記憶撲面而來,卻像是羽毛一樣想抓卻抓不住,只是讓人更加焦慮。
王逸刷了一遍臉,心中暗示自己:我可以的,我可以回想起來。
一直以來,在大流的詩篇創作裡,一直都是水主動、山主靜,然而,在王維的詩詞裡卻剛好反了過來。
按照書本上的解讀,正因為這首詩寫的是一幅畫,畫裡的一切不會變化,所以才會‘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後三句詩詞明顯秉持著一個相同的描述邏輯,即‘因為這是一幅畫’,所以才會‘這樣這樣’:
因為是畫,當你走近了,活水卻聽不到聲音,因為是畫,沒有四季變換,所以花過了春天依然盛開······
王逸突然間有靈光一閃而過,他想起來了,想起來小時候的自己為什麼會那麼執拗的不接受這種解釋
——如果整首詩都沿用這個邏輯,那麼第一句也應該遵守這個邏輯,
因為是畫所以怎麼樣怎麼樣。
可是,第一句卻偏偏說不通。
“因為是畫,所以從遠處看,山也是有顏色的。”
不對,即使不在畫裡,自然界的山也是會有顏色的不是嗎?
很明顯,第一句詩不符合、甚至遊離在整個體系之外。
所以,當時的王逸異想天開:
“老師,我感覺這首詩寫的不是畫,而是詩人看到的實景。”
班上的同學鬨堂大笑,覺得這並不是什麼值得爭議的問題,何況書上都印的很清楚,詩名就叫作《畫》。
王逸仍不死心:“你們覺得這首詩寫的是一幅畫,那我就問了,有誰知道他看到的這幅畫是什麼來頭,有名有姓嗎?王維賞的這幅畫叫什麼名字?如果你去查就會發現這根本就沒有指明!”
沒錯,王逸到了最後快下課的時候甚至覺得這首五言絕句的詩名並非《畫》,而是《無題》。
那個年代的詩篇太多了,有很多詩都沒有名字,是後面的人在整理編纂時重新起的,有些乾脆就起名《無題》,直接了當。王逸心想,如果王維的這首詩寫的不是畫而且實際遭遇,那麼一切就變得好理解了,
而且既真實、又詭異…
會不會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