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世。那一年是公元1435年,明王朝開國第六十七年。
宣宗死後,得到了世人很高的評價,說他“心胸開闊,致力於親孝,與家人相處和睦;朝廷所施行的都遵從法規。特別關心百姓,如果碰到有上報水旱和蝗蟲災害的,便派人前往視察救濟。”又說他“愛惜人才,非有大過,常保全之慎”等等。
宣宗力行“仁政”,確定有許多值得被稱頌的地方。他鼓勵大臣們直言勸諫,馭下寬鬆,表現出了寬大,仁愛的思想。但是,也放縱了一些貪官汙吏,該處理的不予處理,僅僅批評了一番,至多斥責,往往不再深究。這也為以後留下了禍患。宣宗去世僅十幾年,明王朝的危機便爆發了。
3
仁宣執政時期,明王朝的戰略格局發生了變化。對外,由進攻轉為防禦,由航海轉為禁海;對內完成了由軍人集團向文官政權的過渡。
仁宣執政時期和明成祖執政時期相比有了很大變化。明成祖好大喜功,在位期間,不斷興師動眾、大興土木。他治理吳淞河、運河和黃河,營造長陵、北京城和武當山宮觀並遷都北京;屢次攻打蒙古和安南;並六次派鄭和下西洋。所有這一切都耗費驚人,同時明成祖強化了內閣制並建立起東廠特務組織,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
第五章:中國和世界的時差(10)
仁、宣執政後,這一切開始改變。
首先改變的是對外政策,在邊疆由進攻轉為防禦,無原則地息事休兵,不僅罷兵安南,而且在北方對蒙古奉行單純防禦的策略,屢棄軍事重鎮。在對外交流上,完全停止了下西洋的活動,中斷了和西洋各地的聯絡,中國帆船從此絕跡印度洋和*海,從而退出了正在醞釀形成中的世界市場。(這一舉措形成的惡果在400多年後的鴉片戰爭中得以顯現)漢時的絲綢之路、唐時四夷來訪的盛況從此絕跡。其次,明王朝完成了由武官政權向文官政府的過渡。
朱棣的兒子朱高熾(仁宗)與建文帝朱允文都是朱明建國後的第三代傳人。他們與祖父朱元璋、父輩朱標有所不同,在君主*與統治集團內相對*化的選擇方面,更傾向於後者。
朱高熾即位後實行的仁政,其實就是一種寬鬆政策。這恰恰迎合了當時文人士大夫們的利益和理想。除了施行一系列善政外,朱高熾一個令人矚目的行為是為建文遺臣*。這些遺臣都是忠於建文帝的文臣集團,為他們*,表明了仁宗重視文臣的傾向。
仁宗英年早逝,在位不滿十個月。在位期間,他起用文臣,組建了中樞統治機構,為以後的統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明成祖早年在選立太子時一度在朱高熾和朱高煦兄弟倆之間猶豫,朱高煦長年跟隨成祖征戰,戰功累累,但最終在“立長立嫡”思想的影響下,朱棣選擇了朱高熾為太子。
仁宗去世後,軍人集團再次上演“奪位之戰”,但這一次,軍人集團沒有成功,文官集團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朱高熾即位十個月後去世,給朱高煦爭奪帝位帶來了希望。他想讓父親朱棣從侄兒手中奪權的一幕在自己和侄兒朱瞻基身上重演。仁宗去世後,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六月中,朱瞻基得到仁宗去世的訊息,火速趕往北京。本想置朱瞻基於死地的漢王朱高煦,因朱瞻基的行動太快而沒有成功。但叔侄之間的爭鬥從此拉開了序幕。
奪兄篡位的例子在明以前比較有名的有兩例,唐太宗從兄長李建成手中奪取了太子位,又逼父親禪位給自己;宋太宗是直接從宋太祖手中奪得了皇位。
朱高煦和朱瞻基叔侄的爭奪給文官集團帶來了極大的好處。漢王朱高煦所依靠的是當時參與“靖難”的軍人集團,這種歷史造成的結果使得朱瞻基從登基開始就不得不依靠當初仁宗身邊的一批文臣。這種情形和二十年前朱棣依靠軍人集團從侄兒朱允文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