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 (第2/3頁)
[美]威廉·曼徹斯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你只能到這裡為止。因為那時格林威治和溫內特卡這樣的郊區的生活,和70年代的萊維特鎮和帕克&iddot;福萊斯特【這些是所謂&ldo;計劃&rdo;郊區,房子千篇一律,沒有特色。‐‐譯者】大不相同:戰前的郊區都是有錢人住的,一般人不能問津。郊區青年都由特設中學培養,再上大學。能在郊區住,就表示社會地位高。郊區不是商業中心的延伸,而是鄉下俱樂部的延伸。這裡的住家都是約翰&iddot;馬昆德【美國小說家(1893~1960年),主要描寫上層人物。‐‐譯者】的小說中人,是約翰&iddot;奧哈拉【約翰&iddot;奧哈拉,美國小說家,善於逼真而尖刻地描寫美國城市生活。‐‐譯者】所羨慕,詹姆斯&iddot;古爾德&iddot;科曾斯【詹姆斯&iddot;古爾德&iddot;科曾斯,美國小說家,以技巧細緻、描寫客觀而聞名。‐‐譯者】所熟悉的,也就是共和黨內那些白人新教徒中的上層中產階級。為了在海恩尼斯港佔一席地,只有像約瑟夫&iddot;甘迺迪這樣的人才能爭到手。天主教徒的他,也不過勉強做到這一點,如果換成猶太人,那就休想了。這裡的人,跟他們參加的夏季野營和冬季遊弋一樣,都愛宣傳自家的&ldo;膳食有嚴格的標準&rdo;。如果他們的兒子上了大學,也自以為高人一等,成立自己的學生聯誼會,不跟旁人家雜處。
除非你怕同外界隔絕,否則戰前的郊區生活是非常愉快的。那裡的老房子寬敞,新房子漂亮。大蕭條時期,花一兩萬元就可以買一座很大的房子了。雖然現代化設計的嶄新建築各處都有了一些,但人們還是喜歡十五六世紀都鐸式的或者殖民地時期的式樣。當時,剪草砍柴是雜工們的事,做父親的只管打高爾夫球,母親只管種花,小夥子和姑娘們星期六晚上就到俱樂部去跳舞。這裡沒有你爭我奪的情況,衣服時興穿灰色法蘭絨。誰要是行為不端,俱樂部就會把他開除。夏天晚上,一家大小團坐在院子裡,草坪上擺著各種傢俱,其中有一張擺動式的沙發椅,老年人坐上去很舒服,不過青年男女卻受不了。參加晚會的姑娘誰也不穿藍斜紋布長褲,那是西部各州放牧的牛仔和幹粗活的人才穿的。青少年自有其流行的風尚,但是他們都希望像上一代那樣有體面,有地位。看來他們是會一帆風順的。即使發生戰爭,人們也還認為出身名門的青年一定會當軍官。軍隊裡也是這樣看,因此特權階層之在軍界世代相傳,產生形形式式的影響,當然是勢在必然的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