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不能急的改革 (第2/2頁)
十七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善國家財政,為朝廷延續國祚。
但如今我大明歲入頗豐、財稅充足,自永樂元年以來,朝廷每年能夠收到的稅糧均在三千萬石左右,軍戶屯田所得也有兩千餘萬石,另外戶部每年還能收上來絹紗稅兩千萬匹,朝廷用度是不缺的。
所以兒臣不建議父皇您大動干戈就是因為這些,瞻埈所提出來的問題,是以百年計算會讓我大明江河日下的問題,卻並不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咱們大可以慢慢來,一點一點的去改動它。
朝廷才剛經歷完北伐,正是應該與民修養生息,讓戶部空了的糧倉重新填滿的時候,實在是不宜也不能大動干戈。”
朱高熾的話頓時讓一旁的蹇義和夏原吉鬆了一口氣,同時心裡也暗自慶幸太子是朱高熾。
作為臣子他們倒不是有什麼欺君罔上的想法,又或者覺得文人應該控制皇帝云云,而是單純的作為治理國家的朝廷中樞,他們清楚的知道老百姓經不起劇烈的折騰。
政策的每一次變動,或許在朝堂上討論的出發點和做出的決策都是好的,可當這一切都落實到普通的老百姓身上的時候,哪怕只是朝堂的一片雪花對於老百姓來說都是一場雪崩,一粒沙塵都是一座大山。
士紳一體當差納糧,聽起來好像只是朝廷下一道政令,然後再把它推行下去的事情。
可實際上這是中央與地方的博弈,更是文人士族與皇權之間的爭鬥,對於地方上的老百姓來說,一個不好他們是要受到更多的壓榨和盤剝的。
“太子殿下所言極是!二皇孫殿下提出的這些建議都是好建議,可要是一股腦的都落實下去,不說底下的官員和小吏能不能把這些政策都落實到實處,光是士紳的反撲就足以讓天下動盪,甚至有違陛下的初衷,臣冒死以諫,懇請陛下三思!”蹇義說著,乾脆的跪在了朱棣的面前,摘下頭上戴著的官帽,向朱棣懇求著。
這在大明所代表的意思是以官職作為代價來向皇帝諫言,如果皇帝拒絕的話,官員會直接而辭官的,更有甚者會直接死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