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銀子和黃河 (第3/4頁)
十七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氏這麼做也是希望能夠和兩個孫兒多一點相處時間,她的身份是大明太子妃,不可能長時間的留在朱瞻埈的封地,能夠待到明年朱瞻埈回京也就是極限了。
如今大明的各家藩王都已經按照朱瞻埈設計的參勤交代制度運轉起來,除了藩王子嗣入京之外,每兩年一次的藩王入京也已經變成了慣例,今年入京的藩王大多都已經動身了。
也就是朱瞻埈去年才從京城回來,不然他也要去京城一趟的。
至於說今年從倭國獲得白銀和黃金,則由戶部專程派來的船隊運送回京,一路上不僅有鄭和的船隊押送,還有孟青鱗特意撥出的一支水軍拱衛四周平息風雨,讓這支船隊走的順風順水平安抵達了南京,為戶部送去了今年的白銀和黃金。
對於如今的大明戶部來說,每年從倭國獲得的上百萬兩的白銀已經成為了大明財政最重要的收入之一,僅次於每年的夏糧和秋糧。
尤其是隨著幾位藩王不斷地從大明本土招募流民前往倭國,擴大金礦和銀礦的開採規模,六藩今年繳納的白銀數量要比上一次朱瞻埈帶回去的百萬兩白銀多出了一倍來。
畢竟上一次只有鄭藩、趙藩和寧藩三家不到半年的產量,遼東三王當時還在打仗,沒有多少金銀收穫。
而今年則不一樣,一則是戰局基本穩定,鄭藩、趙藩和寧藩在白銀開採上產量有了不小的提升,朱瞻埈和朱高燧各自的府庫入賬都有幾十萬兩白銀,所以兩家今年湊了湊,一起又湊了一百萬兩銀子。
加上寧王那邊的五十萬兩和遼東三王三家湊的七十萬兩,今年戶部光是白銀就收了二百二十萬兩。
這筆錢送到南京的時候,依舊和去年一樣,就這麼直接堆在了碼頭上進行清點,隨後敞開著裝箱拉去大明錢庫的府庫入賬。
唯一的區別也就是去年護送白銀的是青玉衛,今年是皇宮的大漢將軍了。
而這敞開了把金山銀山拉進府庫的舉動,也依舊如同去年一樣,極大的提升了大明百姓的民心。
這可是實打實的金山銀山,讓老百姓知道朝廷有多富裕,也讓老百姓對朝廷多了很多信任。
去年朝廷是要北征,所以錢基本上都花在了北征上,而今年國家已經沒有了大的戰事,只剩下打的差不多的倭國和叛亂的西南,但這都屬於小規模的區域性戰爭,朝廷正常的財政開支就能夠維持。
所以對於戶部來說,今年的這兩百多萬兩銀子就是完全賬面上多出來的錢了。
雖然以夏元吉的性格,會希望把這些錢都存著以備不時之需,免得到時候朝廷花錢的時候又沒錢。
但兩百多萬兩銀子一文不拔他夏元吉就不是老摳而是鐵公雞了,所以朝廷上還是在討論這筆錢要怎麼花。
有人諫言說拿出一部分來整修黃河河道,這個建議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
只是整修黃河河道是個大工程,且不說朝廷目前沒有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可以負責這件事,這開銷也不是兩百萬兩白銀能夠打得住的。
畢竟黃河沿岸基本上河道都有問題,元朝為了治理黃河差點財政破產,後面更是引發了一連串的問題,最終導致了元朝的覆滅。
這殷鑑未遠,大明雖然如今財政上有錢,國家也稱得上國富民強,卻也不適合搞這種大工程。
不過參與朝會的朱瞻埈卻提出了一個建議,讓夏元吉每年從這筆銀子裡掏五十萬兩出來,作為專項治理黃河的資金。
“雖然朝廷不能一次投入大筆的銀子來整修黃河河道,但可以每年修一點,把整個治理黃河的事情做成一個長期的事情,這樣朝廷不用一次投入大筆的錢糧,也可以減輕黃河氾濫的可能與危害。”對於朱瞻埈來說,他其實很反感那種一次性的大規模整修,因為往往這樣修完了以後就是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