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第1/2頁)
語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三個月的時間,足夠君逸軒的人將這五具屍體給運回盛陽城去了,君逸軒得到肯定的答案,便把事情交代給季雲去處理了。
君逸軒帶著糧食已經抵達貝聊城外的訊息早就傳開了,這不,將士們剛剛搭建好粥棚,君逸軒還沒有派人到城內通知下去,城外今晚為難民們施粥呢,粥棚外便排滿了長隊。
前往城內探聽訊息的暗衛回來稟報說今日前來排隊的百姓是上一個城池的三倍。
照這麼發展下去,君逸軒帶來的那些糧草又能支撐多長時間呢?
而據君逸軒的瞭解,這次雪災中,雖然貝聊的災情相對別的地方要嚴重些,可真不至於有這麼多難民。
貝聊城確實算是東寧農業最不發達的一座城池,可是這裡的商業卻是整個東寧除京城外最發達的地方,據史料記載,該地之前是北阮的南疆,因北阮同東寧這片土地的統治者開戰,此地漸漸地成為北阮軍隊匯聚的地方,故而一向人煙稀少。
自從東寧打下這座城池後,北阮也成為了東寧的附屬國,沒了戰爭的摧殘,貝聊城也漸漸安定了下來,而北阮當地糧食匱乏,東寧作為主國送過他們兩年的糧食。
只不過東寧不可能一直無償贈送糧食,畢竟東寧的百姓也沒有義務一直養著他們,所以當北阮沒有大的災難時,北阮王會選擇同東寧的糧商購糧。
這麼一來二去,東寧各地的商人便匯聚了過來,還有的拖家帶口的在此紮了根,久而久之,這裡便成為了一座名副其實的商業之都。
而東寧說到底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大國怎麼可能不重農輕商,朝廷為此還採取了不少措施,這些措施自然是涉及到商人的方方面面,這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便是稅賦。
朝廷鼓勵農耕,所以對其的稅賦極低,差不多是其收成的一成,有時候遇到一些大事,比如初立儲君,新君登基,帝后大婚等,皇帝會下令大赦天下,屆時還會連續三年免稅賦。
而反觀對商人的政策,就可以稱得上一句苛刻了。
商人需要將自己將近一半的利潤全部上交給朝廷,這中間再拋去人工,運輸,以及一些正常損耗,這些商人忙會了半天,到最後只能拿到一成多一些的利潤。
這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所以剛開始的時候,相當大一批百姓選擇了棄商從農。
剩下的一小批人,是絕對的精明人,即便只有一成利可掙,可這一成利算下來也要比吭哧癟肚地種一年的田的收入要高不少的,若是妥善經營,過的可未必比農民差啊。
而這貝聊城可是全員商賈啊!當地的父母官,除了每年分給朝廷的商業稅賦外,本身的油水不小,而城內的百姓也都普遍比周圍別的城池的百姓要富庶的多啊!
雖然貝聊城的農耕不咋滴,可耐不住人家有錢啊!在這經常鬧災荒的年代,誰家冬季不囤糧啊?
這段時間北阮的難民確實湧入貝聊城來,也確實有對貝聊城的百姓進行搶劫。
可商人嘛,又有誰家會真的將雞蛋放在一個菜籃子裡了?這也就是為啥,北阮人都搶了倆月了,貝聊城的百姓們還有人可以堅守著自己祖上傳下來的基業,始終不願意離開了。
至於那些早早離開貝聊城的,也不見得都是因為府裡沒糧食才跑出去,淪為難民的。
他們大多數是怕北阮人會傷人罷了,其實說白了都是權衡利弊,每家的選擇不同罷了。
既然他們很多人家裡都有糧食,為何還要來此地同真正有需要之人搶糧呢?
就單純地為了佔小便宜?
當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是因為想佔便宜,所以來排隊的,可是能做到所有人的行為都一致,這就很耐人尋味了。
這些人怕是都還以為君逸軒人生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