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孫氏之推理可謂獨闢蹊徑,異軍突起,令人耳目一新。但細加琢磨,似仍有不能服人之處。其一,孫氏引用的唯一直接證據是顧潮所言,而從顧潮所寫的這段文字中,看不出引用諸如顧頡剛《自傳》、日記,或其它相關的證據材料,只是她自己的一說。顯然,作為1946年出生的顧潮是不會比當時人對&ldo;鹽谷一案&rdo;知道得更多、更準確的。這就出現了第二個問題,即1936年胡適在致蘇雪林的信中,明確有&ldo;通伯先生當日誤信一小人張鳳舉之言……就使魯迅終生不忘此仇恨!&rdo;之語,這就是說,此事與顧頡剛無涉,事情壞在&ldo;小人張鳳舉&rdo;之手。面對這份頗有說服力的證據,深感繞不過去的孫玉祥作了如此辯解:&ldo;胡適這樣說還是為了替陳源洗刷,也掩護了顧頡剛(那&l;小人&r;不是顧頡剛,而是張鳳舉)。可謂用心良苦。可惜,顧頡剛的後人並不領情,還是白紙黑字地將這個&l;功勞&r;算在了自己父親頭上。胡適若在地下有知,恐怕真會啼笑皆非。&rdo;
顧頡剛的後人&ldo;不領情&rdo;固然是自己的失誤或有其他方面的考慮,但非要說胡氏列舉了&ldo;小人張鳳舉&rdo;就是為了掩護顧頡剛,在邏輯上可以講得通,在證據上仍難令人信服。如果說他為掩護顧頡剛而不弄別人,卻偏憑空造出一個&ldo;小人張鳳舉&rdo;做靶子,恐怕胡適地下有知,也一定會&ldo;啼笑皆非&rdo;的吧。
[33]
1911年,傅斯年與顧頡剛同時考入北京大學預科,並同住北河沿譯學館舊址工字樓,二人始相識。這一年傅17歲,顧20歲。1916年,二人均入北大本科,傅入國文門,顧入哲學門。次年秋,二人同居北大西齋丙字十二號宿舍,&ldo;靜心研究他的哲學和古史,對人非常謙恭&rdo;的顧頡剛,開始與&ldo;大氣磅礴&rdo;、&ldo;高談文學革命和新文化運動&rdo;(羅家倫《元氣淋淳的傅孟真》)的傅斯年成為好友。1917年9月,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成歸來年僅27歲的胡適受蔡元培之聘,出任北京大學哲學門教授,主講西洋哲學史、英國文學、中國哲學史三門課程。作為放洋七年,又是哲學大師杜威高足的胡適,講授洋學問自是得心應手,但講授中國學問就有些不同了。按北大傳統,中國哲學史這門課,皆由年長的、國學深厚的名教授擔任。在胡適登臺之前,此門課程由號稱&ldo;兩足書櫃&rdo;的陳漢章主講。據說陳氏在臺上引經據典,誇誇其談,天上地下,雲山霧罩地大談伏羲、黃帝、神農、堯、舜、禹等等史影裡的人物與故事,兩年下來,才講到商朝的《洪範》。胡適接課後,不管以前的課業,重新編寫講義,以一種懷疑的眼光來看待中國遠古歷史和古代哲學家的遺著。他在《中國哲學史大綱》(捲上)中,採用&ldo;截斷眾流&rdo;的方法,摒棄遠古&ldo;一半神話,一半正史&rdo;的記載,在開篇&ldo;中國哲學的結胎時代&rdo;一章中,用《詩經》作時代的說明材料,拋開唐、虞、夏、商,直接從西周行將覆滅的最後一個階段,也就是周宣王之後講起。如此一改,原來號稱五千年歷史被截去了一半,聽講者大為驚駭。當時在哲學門就讀的顧頡剛回憶說:&ldo;這一改,把我們一般人充滿著&l;三皇&r;、&l;五帝&r;的腦筋驟然作一個重大的打擊,駭得一堂中舌撟而不能下。&rdo;(《我是怎樣編的》,載《顧頡剛古史論文集》中華書局1996年版。以下引文同)遭受了重大打擊的學生們並沒有就此服膺或向胡適投降,他們認為這是大逆不道的&ldo;胡說&rdo;,於是有幾個激烈分子開始鼓動鬧事,琢磨如何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