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56)康熙六年《陝西通志》卷三一,《雜記?盜賊附》。
(57)閻爾梅說過,&ldo;寇起山陝之初,各攜其妻孥、親戚置營中&rdo;,見《閻古古全集》卷六,《流寇議》。
(58)《懷陵流寇始終錄》卷一。
第三章 起義初期明政府的對策和義軍主力轉入山西
第一節 楊鶴主撫政策的失敗
當農民起義的火焰剛剛點燃的時候,明朝在陝西的地方官員,唯恐這把火燒到自己身上,耽心朝廷追查責任,會受到嚴厲制裁。同時又幻想來年夏收之後,為饑寒所迫的起義農民將會自動解散回鄉。於是,他們採取鴕鳥政策,禁止各府縣報告&ldo;變亂&rdo;的訊息。崇禎初年任陝西巡撫的胡廷宴,每逢州縣以&ldo;盜賊&rdo;事上報,就不問情由地把來人打一頓板子,說道:&ldo;此飢氓也,掠至明春後自定耳。&rdo;1然而,紙是包不住火的,農民起義的聲勢一天比一天高漲,地方官再也無法掩蓋了,只好硬著頭皮向朝廷報告。兵部奉旨查核時,地方官又互相推諉。陝西巡撫胡廷宴說是延綏巡撫嶽和聲管轄的邊兵作亂,嶽和聲又說是陝西內地的饑民為&ldo;盜&rdo;。陝西巡按御史吳煥在疏中則各打五十大板,說:&ldo;盜發於白水之七月,則邊賊少而土賊多。今年報盜皆騎銳,動至七八千人。則兩撫之推諉隱諱,實釀之也。&rdo;2不久,嶽和聲病死,胡廷宴罷斥;改以劉廣生巡撫陝西,張夢鯨巡撫延綏。這時陝北的農民起義已經初具規模了。
在如何處置業已揭竿而起的農民問題上,明朝廷和地方官員總的來說,都主張剿撫並用,但究竟以剿為主還是以撫為主,就常常出現意見分歧。崇禎二年二月,明陝西三邊總督武之望病死,朱由檢任命左副都御史楊鶴接替。楊鶴抵任以後,看到陝西各地的災荒十分嚴重,無衣無食的饑民千百成群地加入到起義隊伍中去,使他所部署的軍事追剿收效甚微,官軍疲於奔命,起義農民卻有增無已。他感到光靠軍事手段解決不了面對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崇禎二年底奉詔抽調大批精銳開赴京畿勤王,又使他深感兵力不足,窮於應付。在這種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楊鶴提出了招撫為主、追剿為輔的方針。崇禎四年正月,他在疏中指出,&ldo;盜賊&rdo;之起,&ldo;總因饑荒之極,民不聊生。&rdo;採用剿的辦法需要調集大軍,&ldo;行糧犒賞,所費不貲&rdo;,結果仍然是&ldo;誅不勝誅&rdo;,&ldo;屢剿而屢不定&rdo;。採取招撫的辦法要想真正取得效果,也必需由政府撥款幫助農民度過難關。他說:&ldo;蓋解而散,散而復聚,猶弗散也。必實實賑濟,使之餬口有資,而後謂之真解散。解散之後尚須安插,必實實給與牛種,使之歸農復業,而後謂之真安插。如是則賊有生之樂,無死之心,自必帖然就撫。撫局既定,剿局亦終。臣所謂欲行剿撫之實著,必有剿撫之實費者此也。&rdo;他還指出,如果只是&ldo;空言&rdo;招撫,不解決農民的生活問題,那就是&ldo;徒以撫愚賊,是即以賊自愚,此不終日之計也&rdo;。最後,楊鶴認為剿和撫都要花費大筆金錢,效果卻不一樣;&ldo;況費之於剿,金銀一去不還,且斬首太多,上乾和氣。費之於撫,金錢去而民在,活一人即得一人性命,盜息民安,利莫大焉。&rdo;3
楊鶴把農民起義看作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他從比較長遠的觀點為明王朝最高統治者出謀劃策,主張把錢花到招撫賑濟上面,幫助農民復業。這樣做不僅可以弭患消萌,而且農民安插既定之後,政府還可以繼續徵收賦稅,所以說&ldo;利莫大焉&rdo;。如果一味主剿,把錢用於軍費,不僅無法恢復社會生產,花掉的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