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塵讀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馬曄被依律處死。 奢香夫人回去後,履行承諾,辦了很多實事,帶領百姓修築驛道,聘用儒士,興辦宣慰司學,招聘能工巧匠,傳播先進農耕技術…… 奢香夫人在京期間,全程由子薰相陪,而李淑妃一次露面的機會也沒有。 這是否意味著,皇上有意冊立碽妃為皇后? 此事非同小可,一旦碽妃成為皇后,那麼誰將成為儲君?是燕王朱棣嗎? 儲君的確立,關係到皇朝的命運和前途,一向被視之為國本。 一時間,朝堂內外猜測四起,人心浮動。 萬一碽妃被冊立為皇后,那李淑妃所生的三個兒子都將成為庶出之子。 先太子朱標不必說,二皇子朱樉、三皇子朱棡雖然自小養在馬皇后膝下,但畢竟並非馬皇后親生,而且皇上也從未下旨宣佈他們是嫡子。 不僅如此,朱標的兒子也有可能與儲君之位無緣。 燕王在北征乃爾不花一戰中所表現出來的軍事和政治才能,的確令人驚豔。 燕王朱棣今年三十二歲,正值壯年,不考慮禮法繼承順序的話,如果冊立他為儲君,無疑是最理想的。 二皇子朱樉名聲敗壞,三皇子朱棡沒有突出戰績。 先太子朱標一共生了五個兒子,先太子妃常氏所生的朱雄英是嫡長子,可惜不幸早逝,繼太子妃呂氏所生的朱允炆的嫡次子,目前只有十五歲,尚未成年。 皇上今年已經六十四歲高齡,精力大不如從前,他還能抽出多少時間來培養年少的儲君? 而且,皇上近來多次發病,身體健康狀況堪憂。 一個群臣心照不宣的問題是,皇上的身子骨最多還能支撐幾年? 上位會如何選擇呢?他真的屬意燕王嗎? 難道就這樣乾等著嗎? 首先按捺不住的是晉王朱棡,在他母親李淑妃一封又一封家書的反覆勸說下,他終於開悟,意識到自己距離皇位的距離很遠很遠,冊立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為儲君,對他而言,是最佳的選擇。 朱棡從小與四弟不合,一看見四弟那個勁兒勁兒的神態,他就氣不打一處來,如果四弟只是徒有其表也就算了,偏偏比試真本事的時候,他往往落了下風,招得父皇、母后對四弟讚不絕口。 長大後,朱棡沒少在太子大哥面前說四弟的壞話。 藍玉北征時去燕王府拜訪朱棣,並且將俘獲的名馬送上,不料朱棣並不領情,一本正經的嚴辭謝絕。 熱臉貼了冷屁股,藍玉心中不快,回到京師就向太子告狀,讓太子對燕王多加提防,此人不好身外之物,必然深藏野心。 太子並未放在心上,但是朱棡卻聽了進去。 他認為藍玉說得沒錯,他斷定四弟早已對皇位心生覬覦,只不過善於偽裝,沒讓人抓著真憑實據。 四弟出征乃爾不花獲勝後,朱棡心理失衡,針對四弟的各種閒話越來越來,比如說“燕王有大志”,招致太子大哥對他一頓喝斥。 恰在此時,有人告發朱棡心懷異謀,皇上下旨召朱棡回京師嚴厲訓斥,幸虧太子幫忙說好話,才不了了之。 朱棡以後也學乖了,不敢再信口開河,胡亂栽贓,變得謙虛謹慎、仁和知禮,就跟換了個人一樣, 但是朱棡對四弟的惡意並未絲毫減弱,他得到不到的東西,四弟也休想得到。 於是朱棡正式上書,擺事實講道理,引經據典,勸父皇早立大哥嫡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不久,秦王朱樉也上呈了一份內容相似的奏書。 朱樉心思簡單,對儲君之位不感興趣,對於是不是嫡子也沒什麼感覺,不管是不是嫡子,該受不該受的委屈他也受了,父皇母妃也從來不給他什麼好臉色,動不動就要抄傢伙開打。 對於父母的冷淡,他早就習慣了。 上次要不是大哥極力維護,父皇殺了他的心都有。 他不是傻子,能看得出來,父皇是真的動了怒。 大哥的恩情,他得報。 母妃的話,他要聽。 母妃讓他上書請求冊立大侄子朱允炆為儲君,他二話不說便讓人起草奏疏,無非是署個名的事兒,這有何難? 他想找機會把欣悅扶為正妃,還需要母妃的同意和幫忙。 藍玉也緊隨其後,上書請求皇上早立儲君,以安民心。 上位猶豫不決。 他近來明顯感覺到自己老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