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田上四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蘇伊土運河戰爭在本質上是由兩個戰爭組成的。一個是英、法、以與阿拉伯國家之爭,另一個是英、法與美、蘇爭奪中東霸權之爭,它表現出雙重戰爭的性質。美國反對英法進攻蘇伊士運河,威脅說,如果英國不停止進攻,就要以石油進行經濟制裁。另一方面,蘇聯也同樣向英法發出警告,說將不惜動用原子彈,第一次公開地以核威攝力量對英、法進行威脅。甚至在停戰以後,蘇聯與中國還宣稱要派遣志願軍,企圖援助在軍事上吃了敗仗的納賽爾總統,同時趕走英國和法國。美、中、蘇一起對英、法、以進行的這種威脅,制止了戰爭的擴大,是戰爭很快結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美國的強硬態度,是以色列不得不下決心從西奈半島撤退的最重要原因。這裡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蘇聯的核威脅和派遣志願軍的宣告,實際上是在瞭解到美國不支援英、法之後發出的,它估計到不會與美國發生核攤牌後才這樣做的;二是美國之所以不支援英、法、以和袒護阿拉伯國家,據說是因為它認為如果援救納賽爾,就可以把阿拉伯民族主義國家拉到自己的方面來,還能確保石油資源的穩定供應,而如果支援英、法、以,就使蘇聯一家成了阿拉伯世界的主宰者。在1973年的戰爭中,美國也採取了限制向以色列提供武器,援救埃及第3集團軍等拉攏埃及的策略。
與在1948年巴勒斯坦戰爭中的協調情況不同,美蘇在蘇伊士運河戰爭中的關係一直保持&ldo;在對英法問題上協調,在爭奪霸權上對立&rdo;的基本立場。
這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阿拉伯民族主義浪潮迅猛高漲的背景下,英法在中東的勢力後退了。而且,北約各國(這些國家地處美蘇之間)背後的要衝‐‐埃及,加強了與蘇聯在軍事、經濟和政治上的合作,發揮了阿拉伯民族解放的先驅者的作用。對此,美國於
1957年1月發表了&ldo;艾森豪主義&rdo;,宣稱:&ldo;為了填補由於英法地位下降所產生的真空,應進一步發展封鎖共產主義的杜魯門主義;為了對付共產主義的侵略,即使訴諸武力也在所不惜。&rdo;但是,在1957和
1958年,約旦、敘利亞和巴格達條約的成員國伊拉克先後燃起了民族運動之火。特別是1958年7月的伊拉克革命,給了美國和歐洲以沉重的打擊。為了與此相對抗,在英國派兵去約旦的同時,美國出兵黎巴嫩。這次出兵黎巴嫩和後來的古巴危機一樣,是造成蘇聯加強海軍力量的直接原因。蘇聯海軍逐步把它的勢力擴充套件到地中海。
三、第三階段:蘇聯在古巴遭到挫折後向非洲和中東擴張,六天戰爭爆發(1963-1967年)
用西蒙&iddot;佩雷斯的話來說,在60年代的整個十年中,美國對中東的政策是建立在兩個前提上的。其一是,美國介入中東衝突應是為了這個地區的總體利益,而不是為了某一國的利益;其二是,應針對世界上的其他勢力(蘇聯),而不應針對中東的任何國家。&ldo;艾森豪主義&rdo;是為對付共產主義威脅提供保障,而不是為對付其他威脅提供保障。甘迺迪總統採取的立場與此也無差別。就是說,如果對以色列的援助事先做出具體承諾,那麼將可能招致蘇聯針鋒相對地向阿拉伯國家做出同樣承諾的不幸後果。另外,以色列以西蒙&iddot;佩雷斯為首的一些人企圖與法國締結同盟關係的努力也以失敗告終。這樣,以色列成了與任何一個國際防務組織也沒有建立關係的為數不多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一個少有的不是任何一個地區性的經濟、政治共同體成員的國家。
另一方面,蘇聯在1962年的古巴危機中敗下陣來之後,將其支援民族解放鬥爭的重點改放在非洲大陸和中東地區。60年代非洲大陸誕生了許多獨立國家,這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