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最終決戰2 (第1/2頁)
花山葉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遠在盛京的司馬鬥得知叛軍攻陷了錦秀府,這個進入關外的大門內心忍不住惶恐起來,隨後召見了劉奇詢問羅剎的援軍什麼時候到。
確定羅剎援軍距離百里之時司馬鬥內心懸著的石頭才落了地。隨後司馬鬥召見林三虎和羅木開始商議作戰計劃。
幾天之後林三虎和羅木便率領五十萬官軍去迎戰王法率領的榮王軍。雙方不約而同地朝著相同的地方進軍,那就是春城府。
春城府位於廣袤無垠的關外平原中部,處於地理要衝地帶,連線四方的府縣。
林三虎早先就向皇帝司馬鬥建議把春城府作為決戰之地,同時讓十萬羅剎援軍秘密埋伏在周圍,等到雙方大軍廝殺在一起之後羅剎大軍便可以從後面偷襲,讓叛軍腹背受敵,就可以讓其陣腳大亂,一敗塗地!
皇帝司馬鬥聽後感覺此計甚妙,連忙讓林三虎全權負責作戰事宜。林三虎聽後感覺到受寵若驚,皇恩浩蕩,立馬跪下磕頭謝主隆恩。
官軍與榮王軍雙方加起來超過百萬,從空中俯瞰就像密密麻麻的螞蟻一樣。幾日之後雙方就幾乎同時到達了春城府,接著雙方大軍開始排列陣型,摩拳擦掌,大戰一觸即發!
在榮王軍後方的高臺上王法眺望著對面的官軍,看著對方佇列整齊劃一,官兵精神抖擻,士氣高昂心裡忍不住讚歎林三虎果然有本事,不是酒囊飯袋之輩,接下來恐怕是一場惡戰要打!
王法隨即命吳玉孚和孫恪方兩人指揮全軍進行作戰,而自己坐鎮後方,免得干擾兩人。畢竟行軍打仗要讓專業的人幹,自己作為門外漢還是不要插手為好。
前世在藍星曆史上的反面例子太多了,像大唐安史之亂爆發之初唐玄宗李隆基為了儘快平定叛亂三番五次催促哥舒翰出城剿滅叛軍,結果導致兵敗如山倒,自己也不得不逃離都城,如同喪家之犬。
之後的趙宋王朝更是不堪,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讓文官擔任軍隊主將,導致對外戰爭屢戰屢敗,最終被外族滅亡,皇帝淪為階下囚,三千後宮佳麗也變成玩物,供外族玩樂,真是自作自受報應不爽!
吳玉孚和孫恪方領命之後迅速回到帥帳開始指揮排程,很快傳令兵拿著一面面軍旗在戰場上來回穿梭。
古代社會技術落後,“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但在打仗時,要想指揮千軍萬馬、靈活排程,靠“吼”顯然是不行的。
畢竟人的嗓門力度有限,戰場上人聲、馬聲此起彼伏,就算給你一隻廣播站的大喇叭,後面計程車兵恐怕也聽不清。
因此軍旗成為古代戰場上最重要的指揮工具,東西方一概如此。古代軍隊的指揮在夜晚要靠鼓聲,白天則要靠軍旗。
統帥一般會配備一面特大號的旗,作為軍隊統帥的象徵,這種旗叫做大旆,又叫旄旆,是用動物皮毛、羽毛裝飾的貴重旗幟。有的統帥則直接使用將領旗,把主帥的姓印在大旗上。
統帥身邊還配備訊號旗,用來傳遞命令。傳令兵會舉著訊號旗透過旗語傳遞主帥的命令,或是舉著訊號旗跑到各營將領處傳遞主帥的命令。
統帥根據戰場變化,透過對不同顏色旗幟的運用來指揮各營協調作戰——當統帥命令五色旗幟全部舉起,分別統領前後左右中的五營將領就要全部按照戰前指定位置擺好陣型,嚴陣以待。
當軍隊不分五營之時,五色旗就有了其他的指示含義。
統帥舉青旗,表示前方有山林樹障,需要開路;舉紅旗,表示前方有煙火出現,需要防範敵人火攻;舉白旗,表示前方出現敵兵,需要我軍集結應戰;舉黑旗,表示前方出現水源,需要做好相應準備;舉黃旗,表示前路無礙,暢通無阻,可以放心行軍。全軍將士只需要看旗幟的顏色,就知道統帥下達了什麼命令。
隨著戰鼓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