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頁 (第1/2頁)
万俟汀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對&ldo;世界大戰&rdo;的概念的表述不盡一致。美軍《統帥綱要》和1962年版《作戰綱要》都把世界大戰稱為&ldo;全面戰爭&rdo;,並明確&ldo;全面戰爭&rdo;與&ldo;全面核戰爭&rdo;、&ldo;總體核戰爭&rdo;同義,是敵對核強國或聯盟使用一切手段所進行的&ldo;不受限制&rdo;的&ldo;雙方都使用核武器襲擊對方的本土&rdo;的戰爭。前蘇聯領導人和官方著作都說:新的世界大戰是兩個&ldo;陣營之間&rdo;的 &ldo;火箭核戰爭&rdo;,是&ldo;全球性的對抗&rdo;,包括武裝鬥爭、政治鬥爭、經濟鬥爭、外交鬥爭、思想鬥爭,以達到&ldo;重大政治和經濟目的&rdo;。美蘇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為爭奪世界霸權,長期以來,都準備打一場&ldo;按電鈕&rdo;式的世界核大戰。蘇聯、&ldo;華約&rdo;解體後,蘇美兩極體系崩潰,世界正向著政治、經濟多極化方向發展。中國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日益強大,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只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新的世界大戰是能夠推遲或被制止的。只有消滅了帝國主義、霸權主義,世界戰爭的根源和危險性才能徹底消除。
第一次世界大戰
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勢力範圍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它在世界軍事發展史上處於劃時代的地位。
導火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是塞拉耶佛事件。
這次大戰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面臨危機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發展不平衡的結果。德國早在1879年就與奧匈帝國結成反對俄、法的軍事同盟,1882年義大利加入這個同盟,從而形成了一個侵略性的軍事政治集團,稱&ldo;三國同盟&rdo;(即同盟國)。俄、法對此很快作出反應,1891~1893年建立了俄法聯盟,英國隨後加入,形成了協約國。這樣,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就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而展開了激烈鬥爭。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這位竭力想吞併塞爾維亞的軍國主義分子,攜同妻子到波士尼亞檢閱軍事演習,在塞拉耶佛遭到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暗殺。這次事件成了戰爭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把塞爾維亞視為爭霸前哨的俄國於7月30日宣佈總動員。8月1日、3日,德國分別向俄、法宣戰,因為比利時拒絕接受德軍透過本國領土的最後通牒,俄國同時向比利時宣戰。英國曾要求德國維護比利時的中立,遭拒絕後於8月4日對德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這樣打了起來。前後捲入戰爭的有六大洲的33個國家,15億人(佔當時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大戰期間大約有7000萬人被動員參軍。
第四集 崩潰的世界
第一百零二章 沾滿鮮血的瑞斯[ ]
[更新時間] 2011-04-07 13:24:29 [字數] 3200
現在的大衛終於明白這件事始末,現在想像一下,這個克萊爾幕後的高手還不是一般的難纏,竟然就這樣破解了自己的這一步絕妙的棋,還使聯邦政府就此損失了七百萬的軍隊,還有整整的一塊大陸,已經大陸上的數十億居民。
可以說,開局就導致了事情的不利,導致了聯邦政府陷入很大的泥潭,現在就算是前進小小的一步,都是舉步艱難的。
就此,世界進入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克萊爾一方,盤踞在非洲大陸,擁有無限的後方支援和七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