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朝議紛爭,君臣同心 (第1/3頁)
夜郎如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志偉親自撰寫奏章,然後帶上姜維、王平,快馬加鞭,連夜將作戰方案送往蜀都稟報劉禪,下旨出征。
三人一路馬不停蹄,終於抵達了蜀都。他們立即前往皇宮,將奏章呈交給劉禪。
劉禪仔細閱讀著奏章和作戰方案。眼中隱隱泛起淚花,這何嘗不是他的心願!
“陛下,老臣承蒙天恩,輔佐陛下光復漢室。今魏吳聯軍雖強,然天命所歸,非人力所能阻。臣已率軍破敵,使其退守各自疆界,國威大振,民心歸附。然則,天下未定,大業未成,臣不敢稍有懈怠。臣已精心調配軍力,選拔精銳,並加強訓練,確保每戰必勝。又設專人負責運輸,確保前線供給無憂。此外,臣還將派遣細作潛入敵後,收集情報,擾亂敵心。七出祁山之策,雖艱難險阻,但臣堅信,只要上下一心,同舟共濟,定能克敵制勝,恢復漢室榮光。望陛下信任臣等,共謀大業。老臣願以殘軀,赴國難,在所不辭!”
劉禪看著奏章,不禁回想起先帝劉備生前的壯志豪情,心中湧起一股暖流,那是對先帝未竟事業的敬仰與繼承的責任感。奏章中字字句句,不僅是對敵我形勢的深刻分析,更是對北伐艱難與犧牲的冷靜預判。他深知,北伐之路非但漫長且佈滿荊棘,他既渴望能夠完成先帝的遺願,一統中原,恢復漢室江山,讓蜀漢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又害怕因自己的決策失誤而給國家帶來更大的災難,讓無數家庭陷入更深的苦難之中。這種矛盾與掙扎,在他的心頭交織成一張複雜的網,讓他一時難以抉擇。
沉思良久,劉禪抬起頭,目光堅定地看著王志偉,說道:“朕相信丞相的能力和智謀,眾將的忠誠和英勇,此次出征務必大勝而歸!明日早朝群臣議後,朕即刻下旨。”
翌日,在早朝的莊重氛圍中,劉禪手持王志偉的七出祁山作戰方案奏章,緩步登上龍椅,目光掃過殿下眾臣,聲音沉穩而有力地說道:“眾位愛卿,今有丞相所上七出祁山之策,意在徹底擊敗魏國,一統中原,重振漢室,朕欲與眾卿共議此事,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話音落下,大殿內頓時議論紛紛,群臣各抒己見,氣氛熱烈而緊張。
“丞相此策,深謀遠慮,乃我蜀國復興之良機!”一位老臣首先站出,聲音激昂,“七出祁山,步步為營,定能消耗魏軍實力,最終克復中原。”
“臣附議,”另一位中年將領緊接著說道,“魏國雖強,但近年來內憂外患不斷,此時剛被我軍擊敗,正是我們趁勢而上的好時機。丞相之計,正合兵法之道,臣願隨丞相領兵出征,誓死效忠陛下!”
部分大臣較為謹慎。“陛下,丞相之策雖妙,但祁山之路險峻難行,糧草運輸不易,且魏國非等閒之輩,若我軍深入敵境,恐有被圍殲之虞。”一位文臣憂慮地說道。
“丞相智慧超群,臣等自愧不如,”另一位大臣補充道,“但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臣建議,在出兵之前,應派遣細作深入魏國腹地,收集更多情報,以策萬全。”
一些大臣則持中立態度,他們既不完全支援,也不完全反對。“陛下,丞相之策需慎重考慮,”一位中立派大臣緩緩說道,“七出祁山,非一日之功,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臣以為,應先穩固國內局勢,發展經濟,增強國力,待時機成熟再行出兵。”
“丞相勞苦功高,臣等皆感念其恩德,”另一位中立派大臣附和道,“但出兵之事關乎國家興衰,還望陛下三思而後行。”
劉禪聽著群臣的意見,深知七出祁山之策的重要性與風險,也明白群臣的擔憂與顧慮。他緩緩開口,語氣堅定而充滿決心:“丞相之志,乃我蜀國之志。七出祁山,雖艱難重重,但朕相信,在丞相的率領下,在眾卿家的鼎力支援下,我們定能克服一切困難,實現漢室復興的偉業!” 此言一出,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