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頁 (第1/2頁)
[美]丹尼爾·J·布林斯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隨著裝配線生產的成功,它開始深刻地影響到美國人對新穎事物的需要和他頭腦中有關新穎事物的概念。令人奇怪的是,流水作業技術所用的機器昂貴而且複雜,但結果卻是使生產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僵化。一家工廠一旦裝備了生產某一型號汽車的裝置,其生產方式便非常僵化,那是舊世界任何一個守舊的工匠都望塵莫及的。甚至對工廠產品作最微小的改變,也需要一年時間設計,半年時間製造工具機。因此,製造商所面臨的誘惑,也就是亨利&iddot;福特必然對它屈服的誘惑,與舊世界行會受到的誘惑十分相似這就是永遠生產同樣的東西。
隨著生產的飛速發展,裝配線技術這種內在的守舊傾向很快就使生產變得極度單調,從而產生意義極為深遠的影響並且形成一種新的體制。結果出現了另一種誘惑力:定期革新,對原產品進行微小的修改(在這方面,汽車發展史再次成為富有哲理性的典型),但是現在這樣做並不是因為產品需要進行某些改進,也不是由於某些新發現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象其它任何動機一樣,每年推出一個型號純粹只是為了減少單調氣氛,吸引顧客定期不斷地對裝配線的新產品發生興趣。
流水作業技術也是十分適於實現這個目標的。經過巧妙的規劃,現在可以在下一年型號的車子上換一種車門把手或擋風玻璃的雨刮,但是產品的其它設計則原封不動。既然流水作業技術可以生產一切東西,那麼這種技術本身總能適應下一年的型號的。革新的需要不是來自產品本身,不是來自產品實際功能方面的要求。產品的設計只不過是一種基本課題,設計師有責任要每年創造一個新花樣,這些不同的式樣(為了銷售,就必須把它當作革新來宣傳〕究竟變化多大,是何性質,全取決於生產的節奏和結構,受到消費者趣味(真正的或假定的)的制約。
亨利&iddot;福特的夢想是製造一種新的、更好的家庭用駿馬一種所有人都能買得起、而且永遠不壞的汽車。當然,這個計劃的關鍵首先是完善他的t型汽車。最初他只是對研製這種車進行試驗,但是他相信,一旦設計固定下來,下一個目標就又是找到一種辦法,以便成百萬輛地大量製造這種汽車。因此,所有汽車式樣雷同是必要的。大批次生產(福特稱之為&ldo;汽車大眾化&rdo;)需要標準化。福特在一九○三年解釋道,&ldo;製造汽車的方法就是使所有汽車完全相同,出廠的汽車應該是一個模式,就如同針廠出產的針和火柴廠生產的火柴一樣。&rdo;對於福特來說,這意味著找到了生產千百萬輛t型汽車的方法。他確信自己能夠成功。一九○九年,一位朋友警告福特說,汽車會因為&ldo;嚇壞了公路上所有的馬&rdo;而造成一種&ldo;社會問題&rdo;。福特回答道:&ldo;不,我的朋友,你錯了。我根本不是在製造社會問題。我是在使汽車大眾化。如果我成功了,人人都能買得起汽車,那麼,就能使幾乎人人都擁有汽車。馬就會因此而從我們的公路上消失,汽車將被人們作為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東西,不會出現任何社會問題的。&rdo;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福特集中全力使他的汽車售價儘量便宜,修理起來既簡單又省錢。他仍然相信造出許多同樣耐用的汽車是他的使命。直到一九二二年,他仍堅持認為:
我們必須儘量為顧客造出經久耐用的產品,否則就無法想像我們怎樣為他們服務。我們想造出某種永遠用不壞的機器。買主的汽車壞了或式樣過時了,部會使我們感到難過。某一型號汽車的零件不僅應該可以與其它所有這一型號汽車的零件互換,也可以與我們已經生產的所有汽車的同類零件互換。
亨利&iddot;福特無與倫比的成就與其說是設計出了一種經久耐用的汽車,不如說是找到了製造千百萬輛相同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