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頁 (第1/2頁)
[美]丹尼爾·J·布林斯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到了六十年代,&ldo;即時放送&rdo;已不足為奇了。觀看拳擊比賽、賽馬以及壘球或橄欖球比賽的美國人可以不止一次地看到重播的場面,當然,重播的內容和次數取決於節目製作人的意願。但是悲劇和戲劇性事件也可重播。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傑克&iddot;魯比槍殺李&iddot;哈維&iddot;奧斯瓦德(暗殺甘迺迪總統的兇手)的電視錄影幾個小時內就在全國重新播放。
自從無線電廣播問世以來,美國在辭舊迎新之際都要收聽關於紐約時報廣場狂歡盛況的現場報導。標誌美國人有了新的時間觀唸的是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除夕之夜,對那晚的情景《紐約人》週刊的&ldo;街談巷議&rdo;欄懷著眷念之情作了報導:
神聖的時刻來到了:隆巴爾多開始計時倒數:&ldo;九、八、七、六、五……&rdo;隨著聯合化學公司大廈樓頂光芒四射的大球的落下,小小的奇蹟果真發生了。號角聲、歡呼聲、電視測試圖案和旋球,還有&ldo;友誼地久天長&rdo;的歌聲。然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剛剛過去的那半分鐘又在即時重播中展現。&ldo;七、六、五、四……&rdo;號角悄悄地響著,剛才那幾個旋球又飛逝而過。似乎有人叫我們仔細檢視球賽中的某些細微差別。剛才是中衛的巧妙過人還是雙反向傳球真的出現了某些值得重播的事物?如果沒有出現這樣的事物,那麼第二次播放的畫面是否不如第一次真實?難道我們瘋了不成?還是重播畫面的人瘋了?我們思考著這些深奧難解的問題,帶著小小的狂熱蜷作一團,在睡夢中進入了一九七二年。家用磁帶錄影機使得美國消費者有機會隨意重新體驗自己經歷過的種種時刻。家人團聚慶祝生日、感恩節或聖誕節時,再也不必追憶舊日情景,拿這次的聚會同過去的聚會做一番比較。錄影機的發展使得追憶成為多餘之舉。
照相機的一個誘人之處在於給人一種懸念:不知照片能否拍成?如果能夠拍成,又不知道拍得象樣不象樣?由於這種懸念,人們常常反覆拍攝同一景物,以保證拍出一張滿意的照片。一九四七年,一個聰明能幹的新英格蘭開拓者埃德溫&iddot;蘭德搞成了一項發明,他稱之為&ldo;曝光後能立即出來一張成品照片的相機&rdo;。攝影史家和評論家們以及蘭德本人都認為這項新成就主要有益於攝影藝術。他們指出,早期拍攝銀版照片或鐵版照片的人在拍照後幾分鐘就可見到成品正片。但是,後來的底片一正片系統使拍攝照片的過程和製作照片的過程相分離,從而推遲了人們比較相片與實物的時間。蘭德的寶麗萊即拍即有照相機是一種新穎的一步攝影技術。現在,使用寶麗萊即拍即有相機的攝影者象任何其他藝術家一樣,可以在觀察景物的同時,就看到自己的作品是否同實物相似。正如蘭德所說:
人們希望,如果攝影師能夠同時觀看自己的作品和所拍攝的景物,而且那些對攝影師和相片起隔離作用的大多數操作程式也去掉了,那麼,新的一批攝影師就能夠享受早期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體驗的種種滿足感。……攝影師必須閉目無視製作照片的過程,對於攝影師來說,製作照片的過程是不存在的,因為根據定義,攝影師只應考慮拍攝的藝術而毋需考慮製作相片的藝術。……簡而言之,要想得到一張好照片,所需要做的事就是拍攝一張好照片,我們的任務就是使它能夠實現。
那些急於看到反映當時景物照片的人發現寶麗萊即拍即有相機非常方便,一分鐘後便可見到再現自己經歷的照片(先是一怔,然後才明白)。一九七二年五月,寶麗萊即拍即有相機又推出一種照相機,相片一出相機曝光後兩秒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