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現在回想起來,這套田園規劃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中有它一定的科學性,佈局非常合理。這種結構可以同農村生產相結合。比如在打穀場四周是若干畝果園、菜田,再往外連著自家的稻田,透過引水渠又可將圍子外水溝的水引入稻田,可以說是旱澇保收。豐收後,打穀場又可以保證上百畝地的收穫物打場。這種民居結構基本上可以保障農家的住、吃、種,又能夠解決農業生產的水源問題。我家的圍子內還建了一座小廟,供家人拜佛求神,祈福祈壽,滿足家族的宗教文化生活。關坤鎖挑了頭,投奔而來的關姓人、外姓人,也在關老大院子左右蓋房。一家、兩家……這便生出了個新村--關家店東圍子。老二關坤柱緊跟著在東圍子往東五里處也蓋了三座三進院,且後來居上,雕樑畫棟,青磚青瓦,在息縣城鄉都領了梢兒。後來,關坤柱院外又聚來幾家人,這又出了個小東關莊。關坤鎖和關坤柱兩兄弟,勵精圖治,把關家這一支推到了富裕的鼎盛。據說當時關家的牲畜跑出去,三天以後找回來,吃喝都還在自家的土地上。關坤鎖後來被太平軍裹脅而去,再也沒有回來,生死不明。他生有兩個兒子,老大叫關鳳昌,就是我爺爺;老二叫關鳳盛。關坤鎖被太平軍擄走後,兄弟二人分家另過,自立門戶。從此家道中落,日子越來越艱難。到清朝末年,留在我爺爺兄弟名下的田畝所剩無幾,原來老宅的三套大院子,也僅剩中間一套三進院,東、西兩套三進院都被迫賣了。我爺爺膝下生有兩個男孩,住在一進院和二進院。老二關鳳盛沒有生育,獨住後院。
爺爺的兩個兒子按輩分為應字輩,老大叫關應升,就是我父親,老二叫關應平。
父親雖然讀書不多,識不了幾個字,但他很勤奮,有頭腦,善於經營,是圍子裡的能人。農忙時下田務耕,農閒時做小買賣。種地時他肯動腦筋,根據市場需求,調整作物品種。他種的經濟作物,如菸草、花生、蓖麻等,比種糧食收入要高几倍。他做小買賣時是先賣麵食,後來逐步擴大到菸葉、布匹等。由於他的勤勞和善於經營,很快就富了起來,買田置地,成為關家店的首富。父親經人介紹與離關家店20多里的趙樓村的趙氏也就是我母親結婚,婚後兩人夫唱婦隨,感情很好。他非常關心和愛護我,沒事時經常帶我玩耍,外出回來總會給我買東西。在我童年的記憶裡,他是一位慈祥的父親。母親兄弟姊妹六人,兩男四女。母親在四女中排行老三。她聰慧能幹,縫衣做飯,地裡家裡,粗活細活,樣樣都拿得起放得下。她為人善良,富於同情心,家境好時經常周濟鎮上的窮苦人家。農忙時,有的貧困人家沒有牲畜耕種,母親就常常主動將家裡的牲畜借給他們無償使用。看到一些窮人家裡無地耕種,生活困難,她就把家裡的地分給他們畝,收成好就讓他們交一點地租,交不上也不強求。鎮上大廟裡每年冬天都有幾十個乞丐住著,遇到災年就更多。下大雪不能出去乞討時,母親經常給他們施捨衣物和食品。過年過節遇到乞討的人,母親總是慷慨施捨。1923年,兵匪之亂,鎮子上的房屋大部分被燒毀,很多人無家可歸,母親就騰出幾間舊房子,讓給幾家落難的族人住,也不收房租,還在生活上儘可能地幫助他們。所以母親在鎮上人緣很好,人們都很尊敬她。那時農村講究善惡報應,我父母40歲以後生我,鄉間都傳說關家行善積德,感動了神靈,所以晚年得子。這在當時鎮上曾傳為佳話。
父親和叔叔分家後,家裡僅剩二十餘畝地。此後父母二人齊心協力,勤儉持家,沒出十年光景,家業又興旺起來,田地由分家時的二十多畝地發展到一百多畝。父母又把祖輩賣出去的東院三進院買了回來,修葺一新,由中院一進院搬進東院三進院。父母婚後十年沒有生育,不免內心著急,求神問卜,燒香許願,均無效果。父親還為此事專門在村東頭修了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