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百大洋,請他們在縣府裡說說話,幫忙打贏官司。王家家大業大,生活在城裡,不僅僱有專門的管家和更多的僱工,還有使喚丫鬟,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同鄉下的地主又有很大的不同。我少年時代除了在自己家裡生活了六年外,還在不同的地主家庭讀書、生活了許多年,接觸到當時社會中的不同型別的地主,所以比一般的農家子弟看到的更多。透過對他們的觀察,我對當時農村的封建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3、進城求學
1927年9月,我進了息縣第一小學,插班念四年級。剛到縣城時,我住在四爺的同學王繩武家,一年後我又搬到父親的乾兒子周慶雲家住了一個學期,從五年級起住校至畢業。
息縣縣城不大,南北長600丈。南關到北關,號稱五里零一磚。東西長300丈。人們戲說:&ot;東門跌跤,西門撿帽。&ot;縣城四周有磚砌的圍牆,牆高過丈。別看息縣城這麼一點大,由於古息國的人文底蘊深厚,我到縣城念書時,城裡還豎有24座標誌中舉入仕的牌樓。城內還建有譙樓、文廟、關公廟、三義祠等古建築。息縣第一小學設在縣城西關的孔廟,也叫文廟。廟裡有狀元橋、大殿、牌坊。大殿左右前後柏樹參天,幾尊石碑豎在殿外兩旁,記載著孔廟初建、重建的歷史和佈施人的功德。當時整個息縣只有這一所高階小學,是完小,共設六個年級,每年級有近四十名學生,全校共有學生200餘人。開設的課程有算術、國文、自然、地理、歷史、三民主義、公民課。那時的學生年齡普遍較大,個別學生近二十歲。我在同學中年齡是偏小的。校長叫夏光宇,是當地一位公認的教育家,為人正直和善。解放以後,聽說他還當了多年校長。學校教員大都是師範學堂畢業的。教員的工資、辦公費、裝置費等一切經費的使用都有一定的標準,由校長負責,向教育局報銷。教育經費有一定的保障。老師中有一些人舊觀念很重,對待學生很兇,動輒體罰打罵學生。有一個教國文的翟老師就很惡劣,我曾和同學向校長告過他的狀,要求辭退翟老師。夏校長也深知這位翟先生師德欠佳,有損校風,最終辭退了他。老師在當時的社會上還是受到普遍尊重的。在一般老百姓眼裡,他們的地位和地方紳士差不多。教員的薪水每月3050元大洋,按那時的社會消費水平來看,還是相當高的。唯一不同的是,老百姓有這樣一種心理,認為學堂裡的先生都是有學問的人,更公正,肯替老百姓說話,因此更受鄉人的敬重;而鄉人對官僚、地主的尊重,有時並非出自真心,而是迫於他們所掌握的權力和財富。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