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森村誠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米,頂部有一個螺旋蓋,從這裡灌進細菌溶液。
已故貞次的妻子貞包金(87歲)和貞悟作證說:&ldo;1938年、1939年時,委託是透過町內窯業指導所進行的。軍方的人從東京來到這裡住下,工廠的窗戶全部封死,從外無法窺見。製品是悄悄地挾著在火盆中燒制的。燒好的彈體,要逐個進行嚴格檢查,稍有一點毛病就將它粉碎,埋在深山裡。成品仔細地放入畫有紅十字元號的木箱裡,然後用軍用卡車拉走。&rdo;
燒制工作對孩子和家人也徹底保密。在當地的人中傳說:&ldo;戰爭快結束了,鐵的原料供應不足,大概是用陶瓷做炸彈吧。&rdo;
製造了多久,貞包巳記不清,大約半年左右。後來以擔心洩密為理由而遷往別處。此後,在哪裡製造,是否還有其他的製造所,都不清楚。
鹽田町把天糙產的石灰石和陶石卸下後,在町內加工成陶土,向鹽田町的窯業供應原料。731部隊也許著眼於把鹽田產的陶土作為細菌炸彈的原材料吧!這樣,&ldo;宇治&rdo;型的命名則另有原因了。
所謂&ldo;哈爾濱的小研究所&rdo;,是指直到戰爭結束前,731部隊的第三部通稱為&ldo;南樓&rdo;的那幢建築而言。它位於濱江火車站附近,在今天的南通大街,靠近哈爾濱陸軍醫院。
關於第三部製造的細菌炸彈,我將在後邊敘述。但用陶瓷做彈殼是石井四郎的一項獨創發明。如果使用通常的鋼鐵彈殼,需要填充大量的火藥,爆炸時的高溫,使鼠疫菌、跳蚤和老鼠都會被燒死,而且在地面著地點會留下證據;而他發明的矽藻土製的炸彈殼,以低溫、少量的炸藥爆炸,彈殼變得粉碎,滿足了既不留證據,又不會使細菌致死的要求。如果在鹽田町發現的彈殼是細菌炸彈的話,那麼,僅靠哈爾濱小研究所的製造裝置巳無法滿足需要,也許是鹽田町的陶土適合製造這種彈殼。
接著,報告敘述了&ldo;攻擊性細菌戰活動&rdo;。
八、攻擊性的細菌戰活動
a開展細菌研究。從細菌戰的角度研究了腸傷寒及副傷寒、霍亂、赤痢、炭疽、馬鼻疽、鼠疫、破傷風和瓦斯壞疽等病源菌及過濾性病毒、立克次體等等。石井說,在野外實驗中用做武器的細菌,只限於無傳染性的b枯葉菌和b靈菌。馬鼻疽的野外實驗,只進行過一次,不瞭解這一實驗的性質。由於感染的危險和馬鼻疽犧牲了一個人,所以,沒有進行更多的實驗。關於馬鼻疽的研究,限於努力開發其免疫劑和治療用軟脊。石井否定使用過p鼠疫的野外實驗。他說,鼠疫研究限於研究室內的理由是,擔心它的反作用和嚙齒類的擴散。
我們詢問石井在攻擊方面最有效的細菌是什麼時,他說,這只能是推測,特定細菌的效果取決於有關地區的氣候及在該地區實施的衛生措施如何。
b大量生產細菌。石井發明的培養箱用於大量生產疫菌用的細菌,是細菌戰野外實驗用的細菌生產手段。這種培養箱是由雙重門的硬鋁箱組成的,箱內在固體培養基上放有一個表面培育細菌的淺盆。透過淺盆帶有蓋子的門,向空間灌進培養基溶液,就會自動地敷上一定厚度的培養基,然後用棉棒植上細菌。增殖菌則用一個很小的金屬棒取出。為了進行大量生產,使用三四十個培養箱。
在附近日軍醫院技術人員的支援下,石井表演過培養箱的使用辦法:使用7升標準寒天培養基溶液,把培養箱倒下,從門的洞口灌入培養基,然後把培養箱再扶正,在各淺盆中自動形成9毫米厚的增殖菌;在另一個培養箱內,事先植入b大腸菌,可以取得160克的液體狀態的表面培養菌。
</br>
<style type="text/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