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月下舞劍 (第1/2頁)
謝道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天空掛一輪圓月,散發著皎白溫潤的光芒。
丁修站在院中,手持一把開車去市裡古玩市場,花了二十萬買的,掛著紅色劍穗,攜刻著寒霜二字銘文,先秦時期的青銅薄劍。
他心神沉靜,平和、動作緩慢的在月下起舞,空氣中不時傳出劍嘯聲聲。
丁修在舞劍之時,不由想到了李白的那首《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他了解這首詩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三載,當時李白在長安,正處於官場失意之時。
當時他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
但李白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汙,而是追求自由,嚮往光明,因有此作。
“花間”是全詩的背景。月照花間,淒寒而幽寂,李白面對“一壺酒”,自酌自飲,竟無一個陪伴的人,這該是何等的孤獨與寂寞!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表面看來,月、人、影三者較獨酌熱鬧了許多,但實際上卻愈發突出了李白內心的淒涼。
因為月畢竟是無情之物,影也只是一個虛幻的存在。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這是李白的心聲,他多麼想和看似無情卻有情的月與影永遠結遊,在那邈遠的星漢之間再次相見,言外之意,混濁的人世不僅已無可以交結之人,而且連呆下去也是不能夠的了。
李白以此作結,寫盡了自己“月下獨酌”的淒涼情懷。
他表面上自得其樂,實際上卻是無限淒涼。
丁修想過李白的這一首月下獨酌,感同身受,心裡生氣有一絲淒涼,他手中的寒霜劍開始冒出白色寒氣。
劍,在大夏人的心中,是一個意像,一個載體。
劍上,往往帶著一種正義的力量。
劍是一種很秀氣的東西,像飛鳳一樣美妙。
用的是巧勁,劍有雙刃,要玩不好的話,會砍傷自己。
劍更是大夏民族人們心中的俠義之劍。
練劍不是為了爭強鬥狠,而是為了行俠仗義。
正如賈島的那一首《劍客》。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有的是為了抱國,如李白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秦時明月中的蓋聶,則是用劍去守護朋友荊軻的兒子天明。
劍客大到行俠仗義,除暴安良、保家衛國,小到保護自己身邊的人,都是一種俠義的體現。
在古典小說中,有許多一人,一馬、一劍走天涯,令人神往的瀟灑形象。
劍是一種正直的武器,有君子品相的人才配持有。
就像電影《臥虎藏龍》中,只有李慕白能配得上那一把青冥劍。
當然也有練劍走上極端的,譬如走殺伐的劍修。
以及心中無女人,拔劍自然神。
絕情的劍客。
獨孤求敗用劍可以分為五個境界。
第一境界:利劍,“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第二境界:軟劍,“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
第三境界:重劍,“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第四境界:木劍,“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
第五境界:無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