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法月綸太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相當讓人耳目一新。
這樣的寫法不但新鮮,而且在整部小說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藉由與另一條以第三人稱、敘述偵探法月綸太郎行動的故事線纏繞,營造出詭譎的氣氛外,並產生了層層包袠的神秘感和虛實交錯的迷離感,開創出與前人迥異之路。
然而,法月綸太郎向艾勒裡&iddot;昆恩致敬之處不僅止於人物的身份設定,還包括了人物的性格,這點尤其重要。熟悉法月作品的讀者一定常聽見以下這個說法:&ldo;……在法月綸太郎的作品中,常反映了身為作者內心的苦惱;而擔任&l;偵探&r;角色的法月綸太郎亦常融入事件中,與當事人同喜同悲,因此獲得了&l;煩惱作家&r;的稱號。&rdo;這一點,昆恩對法月的影響尤深。
這不是無謂的模仿,而是兩位橫跨不同時空與地域的作家近似的遭遇(昆恩活躍於一九三〇七〇年代的美國)。昆恩與法月不僅同為小說創作者,同時也都是出色的評論研究者,當兩者的創作與研究都以&ldo;古典解謎&rdo;為標的時,他們很快就遭遇到兩個難題:一是解謎推理小說核心詭計的原創性枯竭,幾乎被開發殆盡;一是具浪漫主義性格的名偵探在寫實主義創作中無可避免的衝突與限制。
前者較容易理解,現今解謎推理小說中所運用的詭計,十有八九早已被前人使用過(一百六十多年發展下來的結果),多隻是重新包裝、變形或組合而已,魅力或意外性早已大不如前。後者則可從生活經驗中得悉,現實生活中怎麼可能還有那種非正式調查員身份的業餘人士出入刑案現場、追捕兇惡的犯人豈能只在辦公室裡動動腦就好?法月在《二的悲劇》中自嘲&ldo;拐彎抹角地談論讀者不關心的主題,經常中斷故事進展的惡習,造成了法月作品結構上的缺陷&rdo;,正是過去古典解謎小說全盛時期的特徵之一。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