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第2/3頁)
郭廉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米芾《文賦》以自便。&ot;可見他們都非常重視這一稀世珍寶。
《鴨頭丸》通篇隨意瀟灑,行筆流暢,其字勢字形富有變化,結體散朗多姿,俯仰顧盼。&ot;不&ot;、&ot;佳&ot;、&ot;與&ot;是正的,其他字均有俯,有仰,就是一個字&ot;故&ot;字,其&ot;古&ot;俯首,而反文卻有後仰之勢。此帖僅有兩句,每句開始時蘸墨一次,由潤到枯,形成潤與枯、濃與淡的對比,有一種節奏感。姜夔《續書譜&iddot;用墨》雲:&ot;凡作楷,墨欲於,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ot;這乃是書家的經驗總結。&ot;當必&ot;二字連筆而書,因&ot;必&ot;筆畫不多,與前後茂密的筆畫形成對比,使整幅作品有疏有密。張懷瓘對王獻之的草書作過這樣的評價:興合如孤峰四絕,迥出天外,其峻峭不可量也。爾其雄武神縱,靈姿秀出,臧武仲之智,卞莊子之勇,或大鵬轉風,長鯨噴浪,懸崖墜石,驚電遺光,察其所由,則意逸乎筆,未見其止,蓋欲奪龍蛇之飛動,掩鍾。張之神氣。這篇著名作品雖然字數不多,卻表現出王獻之外拓的筆法和非凡的氣勢,顯示了&ot;丹穴鳳舞,清泉龍躍&ot;的藝術風格。
中秋帖《中秋帖》傳為王獻之的代表作之一,前人對此帖多有疑議。張醜在《清河書畫妨》中說此帖不是真跡而是唐人臨本。吳升《大觀錄》則認為此帖&ot;書法古厚,墨彩氣韻鮮潤。但大似肥婢,雖非鉤填,恐是宋人臨仿。此曾見於米氏《書史》,自為元章(米芾)所臨無疑。&ot;相傳此帖原來稱為《十二月帖》,全文共三十二字:&ot;十二月割至不?
中秋,不復不得相,未復還,慟理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等大軍。&ot;《中秋帖》是從《十二月帖》臨出,其中略去了一些文字。據米芾的《書史》記載,他曾以寶玩書畫從蘇激那裡換來《十二月帖》作為自己的收藏。米芾收藏古代書畫十分豐富,他臨摩本領極高,所臨作品可達到以假亂真的水平。米芾將其真跡自己儲存起來,以節臨《十二月帖》而成的《中秋帖》示人。這樣《中秋帖》作為王獻之的真跡流傳下來。這種分析意見是可信的。雖然《中秋帖》與《十二月帖》存有一定差異,其結字神態、用筆習慣,留有米芾的書法痕跡:少方筆過圓骨,但仍接近於王獻之的書風。這並不影響其藝術價值。
《十二月帖》並不是純粹的草書而是行草相雜。行書易識,草書流便,兩者結合在一起,面貌一新,從而一改古質的舊體而成為今妍的新體。
1 [唐]張懷瓘:《書斷》。
《中秋帖》字字相連,索回曲折,一筆直下,一氣呵成,給人以瀟灑飄逸之感。褚遂良曾題曰:&ot;大令《十二月貼》&ot;;米芾稱讚道:&ot;運筆如火著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ot;1這種一筆書對抒發情感特別適合,故一直為文人士大夫所賞識和推崇。
這裡有必要說明的是&ot;火箸畫灰&ot;,今天不少論著都將它寫成&ot;火筋畫灰&ot;,其原因是古籍所載為&ot;火筯畫灰&ot;,&ot;筋&ot;是&ot;箸&ot;的異體字,&ot;筯&ot;少一筆就使人莫明其妙了。
1 [宋]米芾:《書史》。
第三章 二王書法比較及影響 一、二王書法比較
王獻之與其父親王羲之都是中國書法史上偉大的書法家,孫過庭在《書譜》卷首就這樣說過: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