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欣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同時,佛教造像的規定也與地域性和民族性有關,比如,南北朝時期中國南方和北方的佛像藝術就有明顯的風格上的區別,又如,金滅遼之後,金代佛像又明顯帶有民族特色,這也帶有一定的規定和限制。
注釋2:
《連城訣》是金庸的一部武俠小說,其中寫道,有人將寶藏的地點透過密碼寫在武功秘籍中。
注釋3:
簡單地說,佛法分三個時期:一是正法時期,即佛教興起時期;二是像法時期,即演變時期,這個時期開始有佛像;三是末法時期,即衰落時期,佛曾說過將來法滅時的情況,這也說明,佛教本身也受到&ldo;諸行無常&rdo;法則的支配。
注釋4:
藍毗尼園位於古印度拘利與迦毗羅衛之間、今尼泊爾境內靠近印度的邊境上。據經典記載,公元前623年,迦毗羅衛國淨飯王娶拘利國天臂城主善覺王之女摩耶為妻,摩耶夫人於藍毗尼園中無憂樹下,自右脅產悉達多太子。藍毗尼園與佛初轉法輪處的鹿野苑、佛成道的菩提伽耶、佛逝世處的拘屍那伽並稱佛教四大聖跡。
公元前251年,也就是佛陀涅槃二百多年後,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來藍毗尼巡拜佛跡,並於公元前245年建石柱紀念。公元636年,玄奘法師來到藍毗尼聖地,見過無憂樹和摩耶夫人沐浴過的水池,更重要的是他還見過阿育王石柱以及石柱上所刻文字,只是石柱的頂部斷了一部分。
該園曾荒廢一時,直至阿育王石柱被發現後,世人才知道其為佛陀誕生地。
注釋5:
犍陀羅藝術是指南亞次大陸西北地區(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東北邊境一帶)的佛教藝術,它形成於公元1世紀,5世紀後衰微。犍陀羅地區原為南亞次大陸古代列國之一,孔雀王朝時傳入佛教,1世紀時成為貴霜帝國中心地區,文化藝術很興盛,犍陀羅藝術主要指貴霜時期的佛教藝術而言。因其地處於印度與中亞、西亞交通的樞紐,希臘文化對其影響較大,因此犍陀羅地區的佛教藝術兼有印度和希臘風格,故又有&ldo;希臘式佛教藝術&rdo;之稱。犍陀羅藝術對南亞次大陸本土及周邊地區的佛教藝術發展均有重大影響。
犍陀羅藝術的主要貢獻在於佛像的創造。佛教興起後的數百年間,並沒有佛像概念,也就是沒有&ldo;偶像崇拜&rdo;的現象,凡遇需刻佛本人形象之處,皆以腳印、寶座、菩提樹、佛塔等作為象徵。1世紀後開始有了佛像的創作。在犍陀羅地區,佛像的製作較多地吸收了希臘式雕像和浮雕的風格。現存最早的犍陀羅藝術的佛像約造於1世紀中葉,佛的臉型、衣衫皆有濃厚的希臘特色。
1世紀末至2世紀中葉是犍陀羅佛像製作的成熟期,這時已成功地融匯印度、希臘風格於一爐,形成獨具一格的犍陀羅風格。其特色是佛像面容呈橢圓形、眉目端莊、鼻樑高而長、頭髮呈波浪形並有頂髻,身披希臘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及菩薩像有時帶有鬍鬚等。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貴霜王國首都富樓沙城址出土的佛像和浮雕,都是這種風格的典型代表。與此同時﹐犍陀羅的佛塔建築也有較大發展,對印度原有的窣堵婆式圓塔做了較大改動,基座層級加多加高,圓塔本身變為基座的一層,上部傘蓋亦加高增大,從而成為高聳入雲的佛塔。
3世紀後,犍陀羅藝術逐漸向貴霜王朝統治下的阿富汗東部發展。5世紀時,犍陀羅本部因貴霜帝國的瓦解而衰微,但阿富汗的佛教藝術卻一直繁榮到7世紀,此即後期犍陀羅藝術,亦稱巴米揚藝術,主要代表有巴米揚佛教遺蹟、哈達佛寺遺址、豐杜基斯坦佛寺遺址等。這個藝術流派除繼承犍陀羅藝術固有風格外,還較多地吸收了印度本土的傳統,佛像臉形趨圓,衣衫變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