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欣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套用在寫作過程中,一個故事寫了什麼,為什麼把這個人物塑造得偉大,為什麼結尾讓那麼悲慘,這是受作者的創作理念的支配。然而,為什麼作者會有這樣的理念,則源於他的阿賴耶識。至少,一部作品在主題或境界上的高尚或低劣,取決於作者的阿賴耶識這個支配意識的種子裡,善心多一些還是惡念多一些。
那麼,在這個通俗的故事裡,那個神奇的阿賴耶識做了些什麼呢?
回想起來,寫這個故事的過程已經足夠奇妙。很多人對它的批評是太過於&ldo;像&rdo;《達?芬奇密碼》了,對此,我並不反駁。事實上,如果沒有《達?芬奇密碼》,我也根本不會想到寫這樣一個故事。而這其中的陰差陽錯,我想可以解釋為阿賴耶識在這次寫作過程中的作用。
2005年的6月,我在藏傳佛教止貢噶舉噶千仁波切的指引下皈依佛教,從此,開始大量接觸佛教知識。幾個月後,我才無意中閱讀了《達?芬奇密碼》。事實上,這本書當時已經流行了一段時間,我讀它的時候已經很晚了。然而就是這個時間差,讓我突然意識到,用中國的歷史和佛教知識,也完全可以寫出類似的故事。
下過圍棋的人都明白&ldo;次序&rdo;的重要性,位置相同的兩手棋,誰先誰後,產生的效果卻關乎勝負。而這類情況在生活中也時有發生,兩件事情先做哪一件,甚至會影響人生的軌跡,至於影響有多大,是誰也說不清楚的,因為,根本沒有重來的可能。
這就是阿賴耶識的作用,先做的事情會形成&ldo;種子&rdo;,影響到後做的事情。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
或許,如果我先看《達&iddot;芬奇密碼》,而後接觸佛教知識,阿賴耶識的&ldo;播種&rdo;順序產生了區別,便不會有這麼一個利用佛教和中國歷史猜謎的故事。
寫一個這樣的故事,這念頭就像&ldo;種子&rdo;一樣留在我的意識中。我曾無數次希望構思出一個完整的情節,並準備好一切素材。可是直到一年多後坐在電腦前時,我才發現,我只不過是有了這麼一個想法,至於寫什麼、怎麼寫,甚至故事裡需要幾個人物,我完全不清楚。
這是個奇妙的寫作經歷。幾乎每一天,在寫完能夠想像的情節後,我都不得不雜亂無章地翻看佛教知識類書籍,寄希望於能夠觸動某一根神經,因為,我完全不知道第二天要寫什麼。很多次我把自己逼到死衚衕裡,這樣一個必須用真實的歷史事件和佛教知識穿插的故事,幾乎不可能用所謂的&ldo;寫作技巧&rdo;搞出什麼花樣。然而很多次幾乎想要放棄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相信是阿賴耶識起到了無法用言語形容的作用。我經常在無法進行下去的時候,為頭腦中突然閃現的情節興奮,它們好像並不是由我設計出的,而是從天而降,或者像一顆種子儲存了峰迴路轉的情節,它一直安靜地在那裡,等著我去發現。
2007年的夏天,在為這個故事做了最後一遍修改、並重新核實了其中涉及的佛教、歷史細節後,我突然陷入迷惘。從本質上來說,這只不過是一個通俗的故事,所謂的懸疑只是為了保證讓它不那麼枯燥。可是,我突然不再為那些看起來好玩的情節轉折興奮,我在想,通俗故事僅僅是好看,而不必承載更多的東西嗎?
我相信,無論是用所謂的&ldo;寫作理論&rdo;,還是從佛家的阿賴耶識的概念出發,這個故事,也必然帶有我對生活的態度。它是因我學佛產生,並用佛教知識組織而成,由此我願意相信,它就是我學佛的心得。只不過,有的人可以寫出學術作品,有的人可以直抒胸臆寫些散文、札記,而我的表達方式是講故事。
說不清楚學佛改變了我人生中的什麼,更說不清楚這個故事承載了多少所謂深刻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