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春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趙王與漢王不同,遠遠便落了轎,一下轎便與相熟的官員們打招呼,官員們見趙王如此平易近人,紛紛上前見禮。
與等在轎子中的漢王不同,趙王朱高燧徑直走到百官隊伍前端,跟百官一起列隊等候。唯一特殊的地方在於,朱高燧在朝服之外,套了件十分厚實的白狐皮大氅,即暖和又素淨,到底是王爺。
又過了大約半柱香的功夫,又一隊人來了,是太子和太孫的車駕。
朱高熾和朱瞻基沒有坐轎,父子二人合乘一輛車,太子肥胖,下車時需要兩名宦官在左右小心攙扶,但太子和太孫的朝服外都沒有套大氅,而且下車後,朱高熾帶著朱瞻基徑直走到百官佇列的隊首,規規矩矩的站好。
于謙一陣唏噓,看看太子,既沒在車裡獨自享福,也沒批大氅,不搞一點特殊化,跟我們一起挨凍,這才是仁君風範,這才是天下表率。
不光是于謙,其他官員也暗自感嘆,太子仁德,循規蹈矩,這才是讓天下安定的好儲君。
約莫過了兩炷香的時辰,于謙看到一名宦官從角門出來,跟禮部官員耳語了兩句,禮部官員點頭,一溜小跑來到太子和趙王跟前,跟太子和趙王說了兩句話,兩人同時點頭,趙王脫掉大氅,遠處的家人趕緊過來,接下大氅。
禮部官員又跑到漢王轎前,小心的說了幾句,隨即漢王走出暖轎,跟著禮部官員來到佇列前端,太子早就在招手:“二弟,快過來,要進宮了。”
朱高煦則是一副不緊不慢的樣子,象徵性的跟太子和趙王打著招呼:“太子,老三,你們早到了。”
百官在禮部官員的引導下入宮,一切儀程皆有定製,鐘鳴,鼓奏,鞭響,天子升座,百官五拜三叩,恭祝聖躬萬福,天子訓話。
本來新年的天子訓話,不過是應景說些吉祥話,河清海晏、百業興旺、國泰民安之類,然後便是各位臣僚與朕休慼與共,期望百官勤勞王事,都是些套話,說完便進入下一環節。
但這兩日朱棣心事很多,晚上輾轉反側睡不好,今日一上朝,看到下面眾臣,臨時改了主意,將提前準備好的話一概不提,竟然開口便是“近日朝中諸事煩巨,朕深知你們辛苦,但現在不是馬放南山享清福的時候,京城剛剛北遷,漕運、武備,諸般事務還要仰仗諸位。”
眾臣沒想到皇帝竟是這番話,一時不知該怎麼接,只要垂著頭聽皇帝還有什麼章程。
朱棣見下面大殿內寂靜無聲,想了想又說:“朕原本謀劃今年北征,徹底解決北疆邊患,奈何天不遂人願,修漕遷都用度耗費甚巨,花去了國庫大半,軍費捉襟見肘,偏趕上江南漕河又出了事,江南的糧食運不上來,朕的一番籌謀,眼看要付之東流了。”
說著朱棣竟十分動容,眼中已泛起淚花。
眾臣不知道朱棣為什麼突然如此,都在琢磨皇帝到底存了什麼心思。
于謙卻深知內情,定是呂震的事觸動了皇帝的心事:兄弟鬩牆,哪個當爹的能不傷心?
于謙竟由衷的同情起朱棣來,老皇帝年過花甲,這幾年身體越發不濟,情知沒幾年就要撒手而去,朱棣為了這錦繡江山奮鬥了一輩子,到老了想踏踏實實的傳下去,可是兒孫們……
眼見兒子們相互暗算,互相下套使絆子摳眼睛放暗箭,百般陰毒計謀千般詭詐算計,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換做任何一個老人恐怕也難以安心。
朱高熾知道皇帝煩惱何事,眼見皇帝這樣訓話,禮部的官員不知該如何應對,這樣下去,剩下的儀程恐怕沒法往下走了,他掂量一下,自己是半君半臣,有些話恐怕臣子們也不便說,眼下也只有自己出面周旋一下,先將大典流程走完。
所以朱高熾往前站了一步,剛要開口,耳邊卻響起一個洪亮的聲音:“父皇,兒臣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