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可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遠交近攻、拉打結合——印度與南亞鄰國關係
作為南亞地區的超級大國,印度無論是在國家人口、領土面積、宗教影響,還是在以經濟、軍事、能源等為代表的綜合國力上都佔據絕對優勢,這使其獲得了在南亞的中心主導地位以及相應的國家身份。在這樣的地區背景下,加之印度國家基因當中根深蒂固的“印度中心觀”,使得南亞國家間交往幾乎是以印度為主導,圍繞印度為核心而展開,長此以往逐漸形成了以印度為中心不對稱的南亞國家間關係。
長期以來,印度一直將自己視為南亞國家的保護者和南亞秩序的維護者。自莫迪上任之初,他便提出了"新鄰國外交"理念,這使得印度外交政策中的親和色彩逐漸濃厚起來。在努力改善與南亞鄰近小國關係的同時,印度也加大了對巴基斯坦的遏制力度。
首先,對於巴基斯坦,印度採取了"威懾打壓"策略,強力擠壓其發展空間。自從印巴分治之後,曾經的"一家人"轉眼間變成了"水火不容"的敵對雙方,兩國之間形成了一種僵持不下的對立局面。印巴之間經歷過三次戰爭以及 1999 年卡吉爾的大規模武裝衝突,彼此之間的積怨極深。無論是民間還是政府層面,兩國之間都存在著深深的戒備心理。每當印度遭受恐怖襲擊時,他們常常不辨是非地直接將巴基斯坦指控為幕後黑手,並對其進行嚴厲指責,甚至以武力相威脅。這種做法不僅加劇了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還進一步加深了彼此的敵意。
為了向巴基斯坦施加壓力,莫迪政府竟然不顧一切地冒險越過邊境,對克什米爾巴控區的反印武裝組織發動襲擊。就在 2019 年 2 月 14 日,印度中央後備警察部隊的車輛在克什米爾地區遭到了“穆罕默德軍”恐怖分子的襲擊。於是,印度方面在 2 月 26 日凌晨跨越克什米爾地區的巴方一側,展開了空中打擊行動。自此以後,印度一直在軍事安全、政治外交、經濟貿易等各個領域對巴基斯坦保持著全方位的施壓和威懾姿態。
與此同時,除了克什米爾問題這個影響印巴關係的關鍵因素之外,兩國在星峽冰川邊界線、海上邊界以及水資源等核心利益方面也存在著嚴重的爭議。在這些核心戰略利益上,雙方几乎找不到任何共同之處,彼此都沒有太多妥協的空間。要想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可以說是一項艱鉅而漫長的任務。
兩國之間的安全領域存在著明顯的不信任,任何一方軍備力量的增強都會被對方視作對自身的威脅。印巴兩國在軍事力量和武器裝備建設方面一直保持著針鋒相對的態度,他們都在大力發展三軍的主戰裝備,並在核武器和彈道導彈領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這種相互威脅和競爭的局面導致雙方始終處於一種“威脅-競賽-再威脅”的“零和”博弈狀態。除此之外,印度還竭盡全力地阻止巴基斯坦藉助“中巴經濟走廊”實現崛起。
其次,對於尼泊爾、斯里蘭卡以及不丹等國家,印度則採取了“恩威並施”的策略,不斷施加影響力來加以控制。具體來說,印度透過支援上臺的“代理人”來左右這些國家的政治局勢走向,甚至直接干涉其內政事務,以此來扶持和強化親近印度的政權。例如,2015 年 9 月,印度藉口要“維護馬德西人(尼泊爾印裔少數民族)的權利”,封鎖了尼印邊境,並就尼泊爾修憲問題向其施壓。
在 2018 年 10 月的時候,斯里蘭卡總統西里塞納親自免去了親印度的總理維克勒馬辛哈的職位,但隨後印度透過強有力的干預手段,成功地讓維克勒馬辛哈重新擔任總理一職。而支援與我國合作的前總統拉賈帕克薩,則不得不辭去總理職務。
此外,在馬爾地夫大選期間,印度竟然公開威脅當時的總統亞明,為親印度的反對派勢力站臺助威,並聲援親印度的反對派候選人薩利赫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