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袁世凱自幼受教於名師,見多識廣,人情練達遠過於本地士子,他對此也很自負。然而此次秋闈,他主持的文社中有兩人中舉,他自己卻又名落孫山,感到十分丟臉。於是&ldo;傾篋舉所作詩文付之一炬,曰:&l;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r;5&rdo;頗有漢代班超投筆從戎的氣概。袁世凱決意北上京都,以自己的官場經驗和父輩們的人際關係謀取前程。可他居鄉二年,不事生產,坐吃山空,家產揮霍了大半。為籌措進京活動的川資,不得不向親友借錢。到京後遍訪父輩們的門生故舊,試圖謀個一官半職,結果官沒謀到,錢卻花光了,還是靠了故交徐世昌的資助,世凱才有了回鄉的路費。這一段經歷使他看到了世態的炎涼,人情的冷暖,也使他的頭腦冷靜、現實起來。後來在得到一封寫給李鴻章的薦書時,他經過一番權衡,感到自己無位無名無財,在李鴻章人才濟濟的幕府中很難出頭,便斷然放棄了這個機會,決心棄文從武,投奔嗣父的好友,督辦山東海防的吳長慶。
關於袁世凱投奔吳長慶一事,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其中與袁直接有關的人的說法有三種,但各不相同。一是張謇,當時在吳長慶幕府,袁世凱初到慶軍時,張曾受吳長慶委託,教袁作八股文。1930年出版,由其子張孝若編寫的《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中說,袁投奔吳長慶時,帶了家鄉舊部幾十人一同前往。後來這些人由吳長慶給資遣回,只留下了袁世凱一人。二是張黎輝根據袁世凱本人這一時期的家信,研究分析後得出結論是,袁世凱是由天津他的堂叔袁保齡處乘船赴登州投奔吳長慶的,袁保齡還贈送給他四十兩銀子的川資。三是袁世凱的三女兒袁靜雪(原名袁叔楨)的回憶,說袁是由上海北上投奔吳長慶的。袁靜雪是袁世凱的愛女,她的說法應該出自袁世凱本人,按她的講述,袁世凱在上海還經歷了一場紅塵奇遇。&ldo;落魄公子床頭金盡,風塵知己贈銀贖身&rdo;,在中國傳統的戲劇傳奇和話本小說中是常見的題材,這次卻讓袁世凱趕上了。據袁靜雪講述,當時的過程如下:
他曾到上海謀事。上海是當時最繁華的地方,他一方面想領略一下這裡的風光,另一方面也覺得在這樣一個地方謀事的機會總要比較多些。但是,他營謀了一個時期,始終沒有成就。那時侯,他一個人住在旅店裡,感到寂寞,就去逛妓院。由此結識了一個蘇州籍的名妓沈氏,這就是後來他所娶的大姨太太。他們兩人見面以後,情好日密。沈氏勸他及早離開上海,另謀出路,並且資助他盤費,鼓勵他早日成行。行前,沈氏備酒送行。席間對他說明,在他去了以後,她立刻就自己出錢贖身,搬出妓院,希望他努力功名,不要相負。我父親聽了之後,也就指天誓日,灑淚而別。後來,他隨吳長慶到了朝鮮,果然把她接了去,做他的大姨太太。
當他由上海前往山東的時候,無意間在途中遇見了阮忠樞,由於他們同行同宿了幾天,因此互相結識。透過交談,他知道阮忠樞將進京應試,他也將自己的家世和現在的情況詳細地告訴了阮忠樞。阮又幫助了他一些川資,然後才依依惜別。別後,我父親徑直到了山東登州,向吳長慶投效。那時侯他已經是22歲了。有的人說,我父親到山東投軍時,曾冒昧地攜帶了他父親的舊部幾十個人一同前往投效,因而吳長慶對他的印象很不好。這種說法,大概是不確實的。要知道,他由項城老家出來以後,是由上海前往山東的。這麼多的人,如果和他一道繞道,他在舉目無親的上海是無法安置這些人的;何況他本人還先後受過沈氏和阮忠樞的接濟,他又怎麼能夠有餘錢供給這些人的食用呢?6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