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清政府為了防微杜漸,對入海的河流一律發兵把斷,河中釘立木樁,防
止舟船透越。如福建省,&ldo;其入海之水曰潘渡河、曰銅鏡河、曰廉村河、曰
洋尾河、曰大梅河、曰赤頭河、曰云霄河、日開溪河,皆斷而守之&rdo;1。蘇北
興化縣白駒場原來建造了閘口四座,按照旱澇情況調節淮揚一帶的河水入
海。儘管&ldo;白駒場離海甚遠,並非沿邊地方&rdo;,清政府也悍然下令填塞,&ldo;以
致水無所出,淹沒田畝&rdo;,使水利變成了水害2。
清廷頒布遷海令,原來的目的是斷絕鄭成功義師的物資供應,以收不攻
自破之效。這樣的目的達到了沒有呢?清政府作為政策的制定者自然是聲稱
效果顯著,說什麼此策既行,&ldo;賊勢果絀,降者接踵&rdo;3。就康熙二十三年臺
灣回歸大陸,實現了全國統一來看,似乎證明遷海政策不無效果。實際上並
不是這麼回事。
就在清政府雷厲風行地強迫驅趕沿海百姓遷往內地的時候,鄭成功親統
大軍渡海作戰,從荷蘭殖民主義者手中收復了我國神聖疆土臺灣。鄭成功對
清廷的決策遷海深為不滿,同部下將領談及此事時嘆息道:&ldo;吾欲留此數莖
發,累及桑梓人民,且以數千里膏腴魚鹽之地、百萬億眾生靈,一旦委而棄
之,將以為得計乎?徒殃民而已。吾若不決志東徵,苟徇諸將意,株守各島,
豈不笑吾英雄為其束縛?今當馳令各處,收沿海之殘民,移我東土,開闢草
萊,相助耕種,養精蓄銳,俟有釁隙,整甲而西,恢復迎駕,未為晚也。&rdo;1
鄭經還接受忠振伯洪旭的建議派遣屯兵入山伐木,修造船舶戰艦,&ldo;又別遣
商船前往各港,多價購船料,載到臺灣,興造洋艘鳥船,裝白鹿皮等物,上
通日本,製造銅熕、倭刀、盔甲,並鑄永曆錢;下販暹羅、交趾、東京各處
以富國。從此臺灣日盛,田疇市肆,不讓內地&rdo;2。由於布帛等物來源阻隔,
2 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一《銀》條內註文。
3 杜臻《粵閩巡視紀略》。
1 杜臻《粵閩巡視紀略》。
2 《清聖祖實錄》卷二十七。
3 杜臻《粵閩巡視紀略》。
1 江日升《臺灣外紀》卷十二。溫睿臨《南疆逸史》卷五十四《鄭成功傳》;連橫《臺灣通史》卷二《建
國紀》也記載了鄭成功這段話,但比較簡略,文字也有所不同。
2 《臺灣外紀》卷十三。《金門志》卷十二也載:康熙&ldo;八年,(鄭)經將江勝往來兩島(指金門、廈門),
價值昂貴,鄭經又從參軍陳永華之請,派江勝駐紮廈門,&ldo;斬茅為市,禁止
擄掠,平價交易。凡沿海內地窮民乘夜竊負貨物入界,雖兒童無欺。其
達濠貨物聚而流通臺灣,因此而物價平,洋販愈興&rdo;3。鄭氏父子&ldo;課耕積穀,
務生聚,招徠遠人&rdo;4,憑藉著軍民的勤奮勞動和優越的自然條件,終於把臺
灣經營成了&ldo;田廬闢,畝澮治,樹畜饒&rdo;5,&ldo;人居稠密,戶口繁息,農工商
賈,各遂其生&rdo;的寶島。到康熙二十三年清軍收取臺灣時,統軍大將施琅所
見到的情況是:&ldo;臣奉旨徵討,親歷其地。備見野沃土膏,物產利溥,耕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