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和各門城樓。大順軍撤退時,&ldo;城中扶老攜幼西奔者絡繹不絕&rdo;,一些明朝
降官如龔鼎孳、塗必泓等人也自動隨軍西行3。這說明大順政權在當時仍有相
當威望,城中官民對此後局勢的變化尚難逆料。
清軍在山海關地區作了短暫的休整,即向北京進發。四月三十日晚上,
多爾袞在薊縣獲悉大順軍已經撤離北京,命令多鐸、阿濟格和吳三桂等帶領
精兵火速追擊,目的是進一步重創大順軍,儘量截留被大順軍運走的金銀財
物。他自己率領部分兵力於五月初二日由朝陽門進入北京。當時北京城裡的
官紳士民並不清楚吳三桂已經投降清朝等情況,紛紛傳說吳軍殺敗大順軍,
奪回明太子朱慈烺,即將送回北京即位,因此準備了皇帝的鹵簿法駕出城迎
接。沒想到昂然而來的是清攝政王多爾袞,許多人大吃一驚偷偷溜走,少數
官僚則將錯就錯地把多爾袞迎入劫後僅存的武英殿,拜倒在愛新覺羅皇室腳
下。
五月初八日,清軍在慶都(今河北省望都縣)城東追上大順軍。李自成
命蘄侯谷英率兵阻擊,被清軍擊敗,谷英陣亡。接著,清軍又在真定(今河
北省正定縣)再次獲勝。大順軍在畿輔已無法立足,經井陘退入山西,留精
兵扼守固關1。追擊的清軍於五月十二日返回北京。
京師的再次易手,在明朝官紳中又一次造成重大的影響。大順軍進京時
絕大部分明朝官紳都報名請用,清兵佔領北京後相當一批漢族官紳出於民族
隔閡不願出仕清朝,紛紛南下。楊士聰在一封信中就說:&ldo;弟聯■南來縉紳
不下百餘人&rdo;;&ldo;昨聞泛海諸臣,漂沒者七十餘艘。樂哉諸臣,幸得免於一
留再留&rdo;2,其他先後南竄的官員為數當更多。順治元年七月清吏部左侍郎沈
惟炳在奏疏中寫道:&ldo;大清入來,規模宏大,安民和眾,恩已著矣。而京官
南去不返,似懷避地之心;高人決志林藏,似多避世之舉。見在列署落落晨
星,何以集事而襄泰運哉。&rdo;他建議&ldo;急行徵聘,先收人望&rdo;,&ldo;此興朝第
一急務也&rdo;3。在爭取漢族縉紳勢力上,清廷顯然技高一籌。大順政權的追贓
助餉,隨後建立的南明弘光政權又以從逆的罪名追究南逃官紳曾經投降&ldo;闖
賊&rdo;而大興&ldo;順案&rdo;,都使相當一部分官紳大失所望,另尋出路。多爾袞進
1 楊士聰《甲申核真略》記此事雲,&ldo;恐東兵攻城,故亟去之&rdo;。他本人也被抓去城外拆羊馬牆。
2 李天根《爝火錄》卷三引當時塘報。
3 徐應芬(聾道人)《遇變紀略》。
1 邊大綬《虎口餘生記》。
2 《甲申核真略》附《答孫興公書》,所謂&ldo;一留再留&rdo;是出仕大順和清朝的一種隱晦說法。
3 順治元年七月吏部左侍郎沈惟炳揭帖,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一本,第六十九頁。
京初期比較謹慎,遇事多聽從范文程、洪承疇等漢族官僚的建議。為了取得
漢族官紳地主的支援,他以為明帝復仇討賊相標榜,進京後的第三天就下令:
&ldo;官民人等為崇禎帝服喪三日,以展輿情。著禮部、太常寺備帝禮具葬。&rdo;1
鑑於明朝後期黨爭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