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月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唐的武功達到了三百年來諸夏最極盛之時。
在名義上,再次有一箇中央王朝擁有了東西七千裡的疆域。
一件李世民早就想要做,卻一直沒有機會做的事,終於被他提上了日程。
太極殿中,李世民安穩坐在御座上,緩緩開口道:“我諸夏重史,尤其是自邦周以來,為前朝修史,為往昔記事,便是重中之重。
傳說中,素王記載武王伐紂歷史時,說史書就是諸夏之人的根,擁有史書,我們才能在任何時代,知道自己來自哪裡,是什麼人。
前兩年攻滅冬突厥的時候,塞北的漢兒武裝,不需要朝廷去聯絡,就主動幫助我大唐傳遞訊息,西域高昌大國,人口眾多,實力強勁,卻主動歸附,這和其出身漢兒是脫不了干係的。
有了史書,才能不忘記祖先!
所以朕要大修史書,為天下彰顯,修史不簡單啊。
邦周之時,良史一字不改,引為美談,又有洛族庇護史官,故而邦周之史,世人稱美,前漢時亦稱之為美。
大唐重新整理了後漢一朝的國史。
漢末時列國各修其史,其中隱晦之處,已經頗多,乃至於有後人不得而知之處,朕深切之,若其中有不實之言,何以成撥亂反正之舉,何以正天下人心。
持身以正而使天下為盛,這是朕的志向,朕要持身以正,史書便要持身以正。
是以這漢末的國史,一定要認真再認真的編修,這史書寧願少,不能錯,那些明顯的謬誤,都要單獨列出來。”
李世民一說,眾人便正襟危坐起來,史書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史書是經文之源。
漢末列國的國史,很亂,南北二朝的國史,比漢末列國好一點,但依舊很難,很多人都很清楚,過去數百年的國史,有很多錯漏。
其中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不講規矩的皇帝很多。
那史書自然就不能保證正確。
但對於殿中眾人來說,他們不理解李世民的志向,所以更關注的是——隋朝。
房玄齡於是朗聲出言問道:“陛下,那隋朝的國史呢?”
這下眾人神情皆是一振,該怎麼寫隋朝呢?
又該怎麼寫……
他們這些曾經在隋朝生活過的人呢?
李世民環視一週後說道:“隋朝距離我朝甚近,諸位宰相中甚至就有在隋朝身居高位之人,所以隋朝的史料是不缺的,還是漢末列國、南北二朝,最為艱難。”
魏徵立刻嗆聲回去,拖著聲音高聲道:“陛下,隋朝更重要,尤其是隋煬帝,重中之重。”
平日裡和魏徵不對付的人,此刻也贊同魏徵的看法,漢末列國和南北朝,自然是重要的,但隋朝才是真正的前朝,和他們利益相關。
李世民聞言微微坐正了身子,他確定了一件事,自己的這些臣子忘記了一些事,他的聲音略沉,緩緩道:“難道諸卿都忘記了當日國師和朕所言之事嗎?”
李世民是和眾人講過撥亂反正之事的,所以他現在有些慍怒。
魏徵平靜的說道:“臣對史書頗有研究,臣觀那歷代暴君之弊,都在隋煬帝身上匯聚,所以隋煬帝才是重中之重,所謂惡土不養善花,三百年亂世,生出隋煬帝此人,難道不是自然之理嗎?”
李世民明白了,魏徵這話的意思,就是隋煬帝的出現,恰好應和過去三百年的每一次變亂。
這是要將隋煬帝化為惡的化身,就連洛玄辰都若有所思,魏徵這老小子,果然不是一般人。
李世民只略微沉思,便在所有人意料之外,他認真的對魏徵說道:“朕不同意。”
魏徵聞言有些傻眼,不明白為什麼李世民會不同意,把隋煬帝打成天然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