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榮博堪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無論生活際遇如何,我們都要發願活得快樂,而悲心是在此基礎上,更要有勇氣,願意去經驗痛苦,不僅為自己,還要為他人。
與慈心相比,悲心需要更多的溫柔和堅強。肯去感受痛苦不是因為嗜苦成癖,而是痛苦讓我們放下驕傲,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並透過它,體唸到其他人的恐懼、傷痛和煩憂。人們常常因為感覺到自己的脆弱而變得充滿攻擊性,試圖以生硬和殘忍來保護自己。悲心的訓練卻是反其道而行,因悲憫自己而悲憫他人。
對自己最好的保護不是讓別人痛苦,也不是讓自己免受痛苦,這兩者都只能使我們更加冷漠和孤立。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我們就會一直傷害他人,傷害自己。
學著以開放的心胸去經歷痛苦,我們將不再會疏離地看待其他眾生的苦,而且對苦的根源會有更深刻的認識。這時,&ldo;願諸眾生遠離痛苦及痛苦因&rdo;的願文在我們心裡就有了更真誠而具體的含義。
我總記得少年時期跟隨老堪布赤誠嘉參外出傳法,無論是灌頂還是講經,每唸到與眾生痛苦相關的內容,堪布都會落淚。有時很大的法會,下面坐滿信眾,他照樣涕淚直流。我那時年紀小,不懂事,覺得堂堂一個堪布竟在法座上哭得稀里嘩啦的,很令人難堪,因此私下提醒他不要那樣。我們親如祖孫,無話不談。老堪布很抱歉地跟我解釋說,他想到眾生的痛苦,心裡實在難受,眼淚忍也忍不住就流了出來。等我長到能理解老堪布的悲心的年紀,他老人家已經圓寂了。
悲心的訓練與慈心一樣,也是從自己或任何一個最能激起你悲憫之情的人或動物開始,逐步擴充套件到親人、朋友、認識卻不相干的人、陌生人、憎惡的人及至所有眾生。
自己在經歷痛苦時,努力保持住覺察,看到情緒的變化,看到自己的反應,看到脆弱、怨恨和驚慌,同時儘量把心敞開。這時你能瞭解報紙上、電視裡、書本中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心裡的感受了。他們無論做什麼,你都不會詫異,你都能體諒。謙卑、寬容、感恩這些詞語背後的深義,此時你方開始理解。
當我們看到苦難的景象,不要馬上把頭扭開,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去體驗其中的痛苦,並盡己所能地伸出援手。這是我們學習如何生活的重要課程。
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詳細講述了自他相換的修法:把痛苦、煩憂吸進自己心裡,把喜樂、輕鬆釋放出來。
自他相換又稱為施受法,即施與和接受。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各種具體的情境下,隨時隨地都可以透過觀想為自己和其他眾生修這個法。比如,自己感覺到壓抑、疲憊時,先安靜片刻專注於內心的感受,看到那個在壓力下疲憊不堪的自己,然後深深地吸氣,把壓抑、疲倦等不適感吸進來,呼氣時把輕鬆和旺盛的精力送給自己和其他人。
吸氣和呼氣過程中的觀想可以非常具體。如果你的朋友不小心把手割破了,你可以儘量去觀想他的傷口,去感受他的疼痛,然後透過綿長的吸氣把那種痛感吸進來,呼氣時觀想給他送去止血貼、創傷藥和止痛片。如果你知道對方最需要什麼,或者什麼東西最能令對方歡喜、放鬆,你就可以在呼氣時觀想送給他什麼,一杯清茶,一段音樂,都可以。如果你不知道該送出什麼,則設身處地想像一下自己在同樣情境中會需要什麼,然後把它送出去。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