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洛陽詩會(二) (第1/2頁)
單走一張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就在劉寒思考的時候,一個僕人來到劉寒身邊,行禮道:“侯爺,幾位大人想請您過去。”
劉寒回過頭看到不遠處涼亭,又看了看不遠處幾位,對著身邊孫乾說道:“公佑,我去去就回,你先在這等會兒。”
放下手中酒樽,劉寒在僕人的帶領下,走進涼亭。
“小子劉寒,拜見蔡師!”
隨後看向旁邊幾位,雖然可以確定是大儒,但是不認得。
蔡邕主動開口解圍道:“賢侄,老夫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盧植盧子幹,旁邊那位是馬日磾馬叔翁,對面這位是楊彪楊文先。”
“小子拜見諸位老師!”
劉寒在蔡邕的介紹下,對各位大儒一一見禮。
其他幾位與劉寒並不熟絡,不知該如何開口和還禮。
若說是見鄭玄弟子,那麼倒不必如此糾結,可對方是天子親弟,中水縣侯,代表天家,若是不還禮,真追究起來,是大不敬。
劉寒看到諸位大儒面色糾結,主動開口道:“諸位皆當世大儒,今日洛陽文會,小子自不會以漢室宗親出席,今日小子只是一學生,拜見諸位先生。”
這句話令在座的其他幾位大儒都面露喜色。
“那老夫今日便託大一回,叫你一聲賢侄。”
“盧師自是當得。”
雖說范陽盧氏之後成為尾大不掉的世家,但現在的范陽盧氏在中樞遠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並且盧植可以說是一位忠實的保皇黨。
恭謙有禮,君子之風。
這是幾位大儒對劉寒的第一印象。
“賢侄上月作得一首好詩,令老夫也讚歎不絕。”
“不錯,老夫也有所耳聞,‘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發人深省吶。”
“楊師謬讚了,小子當時只是有感而發,當不得諸位老師如此誇讚。”
“康成兄真是收了個好學生”
“弟子不敢,是老師教的好。”
幾位大儒甚是滿意,想請劉寒坐到他們左下首位,但被劉寒婉言謝絕了。
畢竟,今日劉寒不想出風頭。
#
詩會進行到一半,蔡邕手撫長髯,輕聲笑道:“今日文會,不知哪位後生願意來一首傑作,助助酒興?”
這是大儒對在座學子的一場考驗,更是一次晉升名望的機會。
若是想博取名望,走入仕途,這就是一條捷徑。
但是,風險也很大,一不小心便會成為別人的背景板。
雖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是,文人士子之間的比試,比刀光劍影更加可怕,它影響的是生前身後名。
“學生先來一首拋磚引玉,諸位老師鑑賞一二。”
“哦?是阮瑀呀。”
阮瑀(生於165年),字元瑜,陳留尉氏人(陳留阮氏),建安七子之一。
阮瑀此時拜蔡邕為師,因得名師指點,文章寫得十分精煉,聞名於當時。
蔡邕也很喜歡這一位學生。
“我行自凜秋,季冬乃來歸。
置酒高堂上,友朋集光輝。
念當復離別,涉路險且夷。
思慮益惆悵,淚下沾裳衣。”
一盞茶的功夫,阮瑀便即興將這首詩作出來,花園中的人也都安靜下來,細細品嚐。
劉寒心中暗道:“思鄉詩,有點意思。”
久居異地,回鄉與故友相聚的歡樂及再離別時的悲苦。以極簡短的篇幅,以極精煉的文字,表現故友因久別相聚與復將離別而產生的複雜的思想感情。
在場的大儒也都聽出弦外之音,自是一片喝彩。
“好詩!”
阮瑀的詩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