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徵士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姬丹第一時間就找到了他的父親燕王喜報告情況。
這其中有炫耀和爭功的意思,因為只有他派探子潛伏在邯鄲觀察秦軍。
見到燕王喜後,姬丹便有些得意的說道:
「父王,兒臣事先在趙國各地設下探子。」
「近日這些探子回報,秦軍在趙地設下三郡大肆屯田。」
「兒臣以為這並非好事。」
燕王喜當然知道這不是好事。
事實上這不用探,想也知道秦人會在趙國屯田,於是就反問了聲:
「是又能如何?」
「他們或許是為進軍魏國做準備,不必過份擔憂。」
燕王喜也只能這樣自己騙自己了。
姬丹卻反駁道:
「父王,秦軍若為進軍魏國做準備,又何須將耕地盡數屯完?」
燕王喜一聽覺得有道理。
魏國就在趙國下方,又在韓國上方同時又在秦國右側。
如果只是進攻魏國只需正常屯田也就是耕一半休一半就可以做到。
那現在把耕地全都屯了……那除了北上攻燕就沒有其它解釋了。
有句話叫「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這燕國就是這「燕雀」,他們哪會想到嬴政的目標是統一中原而不只是燕國。
同時燕國這隻「燕雀」還是驚弓之鳥,被一嚇就失魂落魄不知所措了。
想了想,燕王喜又問了句:
「便是如此,又能如何?」
也難怪燕王喜會如此沒自信,燕國是屢次三番被趙國打敗,甚至都到亡國的地步:
第一回是長平之戰後,燕王喜以為有機可乘便出兵趙國。
燕王喜想的很簡單,以為趙國年輕力壯的兵士都在長平被坑殺而孤兒還未成年,此時不攻更待何時?
於是以五倍兵力大舉攻趙。
不想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趙國派出廉頗樂乘輕鬆一擊便打得燕軍大敗。
甚至還反過來包圍了燕國都城,最後逼得燕王喜不得不派人求和。
第二回是趙國以龐煖為將。
燕王喜哈哈大笑,趙國無人已到了要用龐煖的地步,此時不攻更待何時?
於是再次興兵攻趙。
結果還是一樣,龐煖大破燕軍並俘虜兩萬。
這燕王喜不會打仗不會用人也就罷了,戰略眼光還不行……
秦國和燕國之間隔著個趙國,有這個屏障那是百利而無一害。
只要有點腦子的都知道不應該進攻趙國。
且不僅不該進攻,秦國攻趙時還應給糧給裝備讓趙國撐久一點才對。
這就是花點小錢讓趙國為自己對抗秦國。
而燕國便可乘著這時間廣招賢才富國強兵……
唇亡齒寒的道理懂不懂啊?
有這樣的昏君,也難怪燕國雖與趙國同是北臨匈奴卻沒能出一個像樣的將軍來。
結果是兩次大規模對趙用兵不僅死傷無數還浪費了二十幾年的光陰。
二十幾年……足夠改變一個國家了。
再不濟燕國也不至於落到如今這步田地。
燕王喜清楚此時的燕是什麼狀況:
趙國能以新敗之兵兩次大敗燕軍。
而趙國又被秦國所滅。
那燕國又哪會是秦國的對手?
所以還能怎麼樣呢?就等著秦國來收拾吧。
姬丹回答道:
「父王,為今之計……兒臣認為只有從兩方面做準備防範秦軍。」
燕王喜意外的望向姬丹。
可以啊,他可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姬丹卻還「兩手準備」